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成果详情
云南稻-鸭共生模式效益的研究及综合评价
- 获奖名称:
- 科技进步奖
- 获奖区域:
- 云南省
- 获奖等级:
- 三等奖
- 主要完成人:
- 戴志明; 魏红江; 张曦; 杨华松; 朱仁俊; 赵素梅; 周晓智; 张树清; 万田正治; 中西良孝
- 关键词:
-
综合评价;
云;
云南稻;
稻;
共生模式;
云南;
模;
模式;
综合;
效益;
鸭;
研究;
评价;
共生;
- 第一完成单位:
- 云南农业大学
- 获奖时间:
- 2006
- 项目名称:
- 联系人:
- 戴志明
- 联系电话:
- 0871-5227615;13888512229
- 电子邮件:
- 邮编:
- 地址:
- 云南省昆明市北市区黑龙潭
- 合作完成单位:
- 云南省陆良县畜牧局; 云南省晋宁县农业局
- 单位电话:
- 0871-65227615;65227435
- 传真:
- 网址:
- 推荐单位(专家):
- 摘要:
- 云南边疆民族贫困地区,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形成的冷浸田,至今仍有100多万亩,这为稻-鸭共生模式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有利的试验条件,该技术是对传统稻田养鸭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是传统农业融入现代科技手段的革新,是动植物共生,种养结合的产物。利用该技术将使现代水稻生产从主要依靠化肥、农药、除草剂转变为发挥水田综合生态功能,使可持续农业从理论上的阐述转为切实可行的现实生产力;使现代规模集约养殖转为更符合鸭子生活习性的自然养殖,饲养出来的鸭子更符合消费者的要求,同时生产出的不施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的优质水稻米及优质鸭肉两种完全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开创了水稻、水禽可持续性发展的新途径。
该项目主要研究成果有:
(1)雏鸭0日龄时有较强的游水能力,随日龄的增加而降低;11日龄后开始慢慢提高,22日龄达到较高水平。通过每天驯水能提高雏鸭的游水能力,并能使雏鸭放入稻田的合适日龄提前一周(即15日龄);
(2)在云南特殊地理条件下,探索出鸭放养时期为15-20日龄、品种为云南麻鸭或肉鸭、放鸭只数为15只、关键管理规程为不施用农药和化肥的适合云南省情的稻-鸭共生模式技术;
(3)研究了稻-鸭共生模式对鸭肉和稻米品质的影响,在稻-鸭共生模式下,鸭胴体品质、肉品质得到较大改善,鸭肉和稻米的各项指标均符合我国农业行业无公害食品标准;
(4)经试验研究,稻-鸭共生模式下每亩稻田能为农民增收节支经济效益230元,2003-2005年示范推广4096亩,产生94.2万元的经济效益;
(5)稻-鸭共生技术起源于我国,在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情况下,探索了一条适合农村实际的种田户和养鸭户分离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有效地解决了种植户不愿养鸭、养鸭户缺乏养鸭场所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