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成果详情

西洋参种源基地建设及综合栽培技术
获奖名称: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获奖区域:
国家
获奖等级:
三等奖
主要完成人:
王铁生; 王化武; 檀树先; 赵洪泉; 刘鹏举
关键词:
西洋参种源基地建设
第一完成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
获奖时间:
1990
项目名称:
联系人: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
邮编:
地址:
合作完成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等
单位电话:
传真:
网址:
推荐单位(专家):
来源网站: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来源网址:
http://www.nosta.gov.cn/
摘要:
西洋参原产北美,为珍贵补药。我国于70,年代中期引种,80年代初引种成功。为解决西洋参种源,提高栽培技术水平,1984~1988年开展了西洋参种源基地建设及栽培技术研究。历经5年攻关,在全国总结国内引种栽培经验,因地制宜地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运用课题研究的新技术、新成果,装备和完善基地建设,形成了西洋参种源基地建设综合栽培技术。运用严格选地、隔年备土、细致整地、科学施肥、因地作畦、适度采光、点播覆盖、合理密植、综合防病及加强防寒等配套技术,确保了基地建设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胜利完成。育苗田一年生保苗率83.6%,比对照(74.5%)提高9.1%;2年生保苗率71.8%,比对照(51.7%)提高20.1%;移栽田四年生保苗率92%,比对照(68.5%)提高23.5%。干参单产0.356kg/m2,比国内现有水平(0.24kg/m2)增产48.3%。   在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上,查明了我国西洋参越冬致死温度为-11℃;研究出西洋参大棚育苗技术,一年生苗比普通棚增产0.76倍,2年生增产1.7倍;探明了西洋参对10种主要营养元素的吸收规律;首次认定西洋参为C3植物,提出了光合特性有关参数;发现了西洋参叶细菌性角斑病、白粉病、病毒病、轮纹病及斑枯病5种新病害,国内外未见报道;筛选出防治黑斑病、锈腐病及苗期病害的多抗霉素等6种高效低毒新农药;在西洋参上应用渗灌技术,并肯定了生理生态效应。目前,已推广良种200多千克,优质苗120余万株,获直接经济效益150余万元;建立扩繁基点3处,并通过推广种苗、办班讲学等多种形式,推广了良种,培训了人才,普及了技术。全国推广面积已达87.5万m2,新增纯收益1 458.84万元,对发展农村多种经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乡人民医疗保健需要,促进新兴西洋参业的发展,均起了重要作用。为我国从无到有建立西洋参生产行业,变进口为自产提供了技术基础。 种源基地一角 "
相关成果
    载入中,请稍后...
应用推荐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