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成果详情
耐旱、高效、广适性旱稻新品种“绿旱1号” 选育与应用
- 获奖名称:
- 获奖区域:
- 安徽省
- 获奖等级:
- 二等奖
- 主要完成人:
- 朱启升; 杨前进; 杨惠成; 杨安中; 张德文; 王士梅; 孟志伟; 汪婉琳
- 关键词:
-
耐旱;
品种;
广适性;
旱稻;
稻;
选育与应用;
适性;
高效;
绿旱1号;
广适;
选育;
新品种;
- 第一完成单位: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 获奖时间:
- 2011
- 项目名称:
- 联系人:
- 黄忠祥
- 联系电话:
- 0551-62160260;13956980186
- 电子邮件:
- ahsds@163.com
- 邮编:
- 地址:
- 安徽省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 合作完成单位:
- 单位电话:
- 0551-2160260
- 传真:
- 0551-2160125
- 网址:
- 推荐单位(专家):
- 来源网站:
- 安徽省科学技术厅
- 来源网址:
- http://kjt.ah.gov.cn/
- 摘要:
- 1、课题来源及背景
项目受国家科技部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国审耐旱、高效节水稻新品种‘绿旱1号’及配套技术中试与示范,合同编号:2007GB2C300147)和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耐旱、高产、高效节水稻新品种绿旱1号推广及应用。合同编号:07010302128)的支持。针对我国乃至全球水资源紧缺,农业生产最易受干旱缺水的困扰,其中水稻用水就占农业用水的65%以上,每年均有因旱灾造成的水稻减产,大旱年份,减产更多,甚至绝收。近50年来,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影响已使水稻生产占粮食作物的比例逐年下降,干旱已成为我国水稻生产的主要障碍因子之一。另一方面,稻谷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65%以上人口以稻米为主要粮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首要任务就是保障稻米的种植面积,为此,进行耐旱性新品种选育,开辟稻作应用新领域,是稻作技术研究和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2、技术原理与性能指标
1)技术原理:首次采用生物技术方法,提取“空心莲子草”的DNA,通过人工诱变,导入“空心莲子草”的DNA;田间进行胁迫选择,培育出耐旱、节水直播稻新品种。
2)性能指标:
①、生育期短、适播期长“绿旱1号” 全生育期110天左右,在沿淮地区直播栽培可以接各种茬口,播期越早,产量越高。小麦茬直播的最迟播期可在6月30日前;腾茬早,能在小麦播种的最适宜时期之前让茬,利于稻茬麦高产。
②、日产量高、丰产性好:大面积生产一般亩产量500公斤左右,示范片亩产量550公斤,日产量可达5公斤以上,达到超级稻的水平,小区试验的最高单产达到767.9kg/亩,日产量高达6.98公斤/亩/日。
③、操作简便,生产成本低:不要育秧,不要插秧,可以旱直播,水直播,人工撒播,机械免耕直播等一般每亩可以节约200元生产费用。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可达到1.58kg/m3,灌溉水生产效率最高可达5.3kg/m3;
④、抗逆性强,耐旱耐涝:出苗后的绿旱1号,尤其是在营养生长期,即耐旱又耐涝,避灾稳产,即使淹水180小时 也可获得较好的产量。
⑤、分蘖能力强,再生能力强:分别于2006年、2007年、2009年在安徽科技学院采用盆栽及大田试验对绿旱1号的分蘖特性进行了试验观察,结果表明:绿旱1号分蘖能力及再生能力均较对照6527强,平均分蘖达22个,成穗率达62%,对照高6.5%左右。
3、技术创造性与先进性
1)方法创新:首次采用生物技术方法,提取“空心莲子草”的DNA与水稻进行科间杂交,田间进行胁迫选择,培育出耐旱、节水直播稻新品种“绿旱1号”并通过国家审定。品种权号为:CNA20050941.1
2)品种创新:是国内第一个用草、稻远缘杂交获得的水分高效利用型品种。该品种具有:耐旱(全生育期不要水层)耐涝(没顶淹水180小时仍可获得亩产290公斤)耐高温(在35度高温下,结实率仍可达75%以上),轻简高效(不要育秧,不要插秧,水直播、旱直播,免耕直播均可,亩节约成本300元)早熟高产(全生育期110天,日产量最高可达6.2公斤以上,超过超级稻的指标)水分利用率高(一立方米灌溉水生产稻谷1.66公斤,比灌溉水稻的0.92公斤增产0.74公斤. 水分生产率提高80.4%)。适应性广(在我国北至黑龙江,西至新疆,东至福建,南至海南岛,国外的老挝,喀麦隆,安哥拉均可种植)的特点
4、技术成熟度与适用范围
1)核心技术绿旱1号2005年审定,自2006年起,在省内外设置15个百、千亩示范现场,推广至2010年,在省内累计推广730.7 万亩,省外累计推广553.0万亩。
2)针对“绿旱1号”品种特性,开展了适应性和配套技术研究,明确了适宜种植地区、种植方式、播期、播量、水分管理、肥料运筹、化学除草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制定了《绿旱1号直播生产技术标准》(DB34/T1319-2010),技术成熟度高。该品种适合于在江淮丘陵及低洼地种植,对于水稻生产有一定的减灾避灾作用;适宜在浙江、江苏、湖北、安徽、江西、福建丘陵地区作一季旱稻种植,填补了该区域旱稻品种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