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成果详情
浙江绿肥作物高效种植与利用技术创新及应用
- 获奖名称:
- 科技进步奖
- 获奖区域:
- 浙江省
- 获奖等级:
- 二等奖
- 主要完成人:
- 符建荣; 王建红; 倪治华; 张贤; 单英杰; 俞巧钢; 叶静; 曹凯; 顾国平; 王伯诚; 徐建祥; 华金渭; 程旺大; 刘新华; 刘恩玲; 姜丽娜
- 关键词:
-
种植;
利用技术;
利用;
技术;
浙江;
绿肥;
高效;
作物;
绿肥作物;
高效种植;
创新;
技术创新;
- 第一完成单位:
-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 获奖时间:
- 2015
- 项目名称:
- 优质高产绿肥生产及综合利用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 联系人:
- 楼洪兴
- 联系电话:
- 0571-86404180
- 电子邮件:
- 邮编:
- 地址:
- 浙江省杭州市石桥路198号
- 合作完成单位:
- 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绍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丽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衢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单位电话:
- 0571-86404080;86404011
- 传真:
- 0571-86404080
- 网址:
- 推荐单位(专家):
-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 摘要:
- 项目任务主要来源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农业项目(编号:2009C12001),同时包括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子专题(编号:200803029-03-01)和浙江省“三农五方”项目(编号:sn200614)的部分任务。
项目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绿肥生产和综合利用领域。成果的技术原理是通过优质高产绿肥作物品种选育和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应用,促进绿肥作物鲜体高产,然后将绿肥作物全量或部分还田作肥料为后季作物提供养分,促进主作物优质高产。同时,绿肥作物除了作为肥料利用外,其鲜体还具有覆盖、饲用或菜用等利用途径,通过这些利用途径可以提高种植绿肥作物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项目研究任务要求:筛选或选育出优质绿肥品种3~6个;建成紫云英留种基地100公顷;提出1套适合浙江省种植制度的稻田冬绿肥高产栽培技术;提出1项利用绿肥还田进行低产田改良或新整土地快速培肥的技术;研究提出绿肥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0.3~0.5个百分点,水稻产量提高5~10%,化肥氮用量减少15%以上的技术;提出以紫云英为主的绿肥综合利用技术1~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论文8篇。任务实际完成情况:共筛选出优质绿肥品种13个,其中紫云英品种5个;建成紫云英留种基地120公顷;提出适合浙江省种植制度的高郁蔽度稻田紫云英高产栽培配套技术7项;提出利用黑麦草绿肥还田进行新整土地快速培肥的关键技术1项;研究提出紫云英带荚还田生产绿色稻米技术,据还田第3年数据,土壤有机质最高增加0.35个百分点,水稻增产10.1~14.1%,化肥氮用量减少10~30%;提出紫云英为主的绿肥综合利用技术2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论文27篇,其中SCI 收录2篇,出版绿肥技术专著1部。
项目研究提出的高郁蔽度稻田紫云英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绿肥还田单季稻化肥减量技术、紫云英带荚还田生产绿色稻米技术、肥饲菜兼用技术、黑麦草快速改良贫瘠耕地土壤肥力技术、红壤果园套种绿肥技术等绿肥适用技术都是针对浙江省绿肥生产和实际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试验研究最终提出来的,其技术内容针对性强,经与国内外现有绿肥技术比较,并未发现与以上相同的技术内容。
项目在紫云英cDNA文库构建与EST分析、紫云英单施和紫云英与化肥配施对单季稻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紫云英还田对土壤团聚体和土壤轻重组内有机碳固定的影响等3个方面的研究成果经与国内外34篇近年来公开发表的类似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浙江省科技信息院提供的查新告报,编号:201433B2108217)表明,本研究取得的成果除查新委托单位及其合作单位外,在所检其他同类相关文献中未见述及,足见其创造性、先进性。
据统计,2011年~2014年浙江省开展绿肥作物种植与利用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新技术模式示范和推广以来,累计推广高郁蔽度稻田紫云英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绿肥还田单季稻化肥减量技术、紫云英带荚还田生产绿色稻米技术、绿肥的肥饲菜兼用技术、黑麦草快速改良贫瘠耕地土壤肥力技术、红壤果园套种绿肥技术等绿肥新技术面积累计达42.22万hm2,水稻平均增产438.8kg/ hm2,合计增收稻谷 1.85亿公斤,新增产值4.17亿元;绿肥还田平均减少氮肥(化肥)投入90.0kg/hm2,节约肥料开支540元/ hm2,合计减少肥料投入成本1.71亿元;以上两项合计共增收节支5.88亿元。极大促进了浙江省绿肥产业的恢复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