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成果详情

优质抗病出口型花生新品种国审豫花14号
获奖名称:
科学技术进步奖
获奖区域:
河南省
获奖等级:
二等奖
主要完成人:
汤丰收; 张新友; 董文召; 孟宪敏; 臧秀旺; 李腊妮; 张忠信; 姜玉忠; 齐子杰; 徐静; 毛建平; 孔亚丽; 周彦忠; 王伟; 常成群
关键词:
花生品种花生新品种抗病优质豫花14号出口新品种
第一完成单位: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获奖时间:
2007
项目名称:
高产优质系列花生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
联系人:
汤丰收
联系电话:
13503860360
电子邮件:
tangfsh@371.net
邮编: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1号
合作完成单位:
开封市种子管理站; 焦作市土壤肥料工作站; 河南省经济作物推广站; 南召县农技推广中心; 驻马店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漯河市农科院; 西华县农科所; 郑州市管城区南曹乡农办
单位电话:
0371-65711514
传真:
0371-65733276
网址:
推荐单位(专家):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摘要:
豫花14号是针对河南、安徽、湖北等花生产区的生产及市场需求,特别是适合出口要求的白沙型(珍珠豆型)小花生为育种目标,而育成的优质、高产、抗病且适宜出口的白沙型花生新品种。200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于2001年列入国家农业科技跨越计划。 豫花14号及项目的突出特点: 1、典型的白沙型品种,适宜出口。珍珠豆型品种是我国花生米出口的最主要类型,白沙1016是其中的典型代表,20多年来,在我国北方花生产区久种不衰,但由于其退化严重、青枯病抗性差,已不能满足生产与市场发展的需求,选育替代白沙1016的花生新品种是我国北方花生产区所有研究单位多年的愿望。豫花14号是第一个我省选育且通过审定的优质白沙型品种,其荚果为茧形,籽仁为桃形、粉红色,粒形、粒色均优于白沙1016,荚果美观,籽仁色泽鲜艳、光亮,符合小果花生出口标准。在示范过程中,受到了出口企业的欢迎,山西中联集团等出口企业以豫花14号为主在河南建立了优质出口花生生产基地。 2、高抗青枯病,抗叶斑病、病毒病、锈病。近年来,花生青枯病发生范围大、危害严重,药剂防治效果差,只有选育抗病品种才是防治该病的有效途径。豫花14号是我省选育的第一个高抗青枯病品种,在豫南的南召、桐柏、息县等花生青枯病重病区表现了良好的发展潜力,有效地解决了因青枯病而造成的死苗问题;且对叶斑病、病毒病、锈病具有良好抗性。 3、营养品质优异,具有较强的保健功能。豫花14号籽仁蛋白质含量28.94%,居于当前推广品种前茅;人体必需的亚油酸含量达到42.58%,比国家育种37%的攻关指标高5.58个百分点,在河南省已审定的38个花生品种中,豫花14号亚油酸含量仅低于豫花5号和豫花6号,居第三位。 4、增产潜力大,具有良好的高产生理基础。在河南省优质白沙型花生区试中,两年平均亩产籽仁149.45公斤,比对照白沙1016增产13.62%;在河南省生产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籽仁161.59公斤,比对照白沙1016增产11.13%。2002年,农业厅组织有关专家对豫花14号高产示范田进行实地测产验收,10亩豫花14号平均亩产456.3公斤,创造了河南小果花生高产纪录。 据研究,豫花14号生长发育快,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发育协调;干物质积累迅速,且分配合理,为豫花14号高产奠定了物质基础。 5、早熟,商品性好。豫花14号生育期110天左右,比一般品种早熟5~10天,有效地解决了麦油两熟的矛盾;且饱果率高,出米率达到75.66%;商品性好。 6、亲本组配合理,选择方法科学。为解决我省小果花生产区花生面积迅速扩大且花生青枯病日益突出的问题,在豫花14号选育过程中,亲本选配突出对青枯病的抗性和以珍珠豆型品种为主,既注重亲本的自身表现,又考虑亲本的遗传基础;后代选择采用集团选择豫系谱选择相结合,为优良遗传因子的有效聚合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保留优良性状的选择潜力;鉴定采取病圃、病区鉴定与接种鉴定相结合,加大选择压力。通过对育种方法的不断改进与优化,培育了综合性状突出的花生新品种豫花14号,在花生抗性、品质与产量的有机结合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 7、加大对配套栽培技术及花生种子繁育技术的研究,加速豫花14号的推广。对豫花14号适宜的播期、密度、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进行了研究,配套组装了豫花14号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程,促进了良种良法配套,加速了豫花14号的推广。针对花生种子繁育存在的问题,通过引进和试验,制定的花生四级种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已作为河南省地方标准颁布实施,对于花生种子生产的标准化和种子生产技术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豫花14号的选育与推广,不但对于提高花生产量、品质、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大,而且对于食品加工和外贸出口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同样具有积极意义。审定以后,立即受到科技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受到国家农业科技跨越计划等专项资金的资助,并先后被河南、安徽确立为主推品种。该品种还被辽宁、四川、湖北等地引进示范,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关成果
    载入中,请稍后...
应用推荐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