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成果详情
赤眼鳟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
- 获奖名称:
- 科学技术奖
- 获奖区域:
- 广东省
- 获奖等级:
- 三等奖
- 主要完成人:
- 李桂峰; 钟爱东; 徐志坚; 李海燕; 刘远新; 符建进; 钟荣恒; 康裕财; 钱沛锋; 郭云贵; 何绮霞
- 关键词:
-
技术;
赤眼鳟;
眼;
人工;
研究;
繁殖技术;
繁殖;
人工繁殖;
人工繁殖技术;
- 第一完成单位:
- 华南农业大学
- 获奖时间:
- 2005
- 项目名称:
- 联系人:
- 推广科
- 联系电话:
- 020-85283550;85280043
- 电子邮件:
- 邮编:
- 地址:
-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
- 合作完成单位:
- 广州市恒泰农业经济发展有限公司
- 单位电话:
- 020-85283550;85280043
- 传真:
- 020-85283550
- 网址:
- 推荐单位(专家):
- 摘要:
- 针对开展野生经济鱼类人工繁殖在技术上要求的特殊性,本项目确定通过采用将现有技术、方法、手段与针对性的研究成果相结合,进行组装、配套开展赤眼鳟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适于规模化种苗生产的赤眼鳟人工繁殖技术体系。主要技术内容如下:
1.赤眼鳟网箱养殖调查与生物学研究
(1)赤眼鳟的网箱养殖调查经2年5批次专访了二个网箱养殖点,5个专业养殖户对赤眼鳟网箱养殖技术、种苗来源、生长速度、饲料种类等进行深入调查,结果表明:河道网箱养殖三寸鱼种半年可达一斤左右,另据对池塘混养赤眼鳟的调查发现,从河道汲水流入鱼塘与家鱼混养的赤眼鳟2-3公分苗经一年养殖可达7两至一斤。调查中还发现赤眼鳟具有抢食性好、抗病力强、食性杂、抗寒性强的特点,养殖管理方式简单与其它网箱养殖种类如罗非鱼相同。
(2)赤眼鳟生物学研究关于赤眼鳟生物学研究,有关文献对其生长速度、食性分析、性成熟年龄进行了详细研究,但对性别区分未见报道,而这是开展赤眼鳟人工繁殖所必须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分时段采用现场调查与实验室研究相结合,对赤眼鳟达到性成熟时的第二性征的性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性成熟的雌鱼在繁殖季节来临时,其第二性征在体表、胸鳍处无明显变化。性成熟的雄鱼在繁殖季节来临时,部分雄鱼躯干部用手抚摸有粗糙感(追星),所有雄鱼在胸鳍均有细微的角质突起(追星),并伴随有充血,整个胸鳍大部变红。
2.亲鱼培育技术
(1)促雄鱼性腺发育技术,赤眼鳟属一次性产卵鱼类,其亲鱼培育技术与四大家鱼相似。所不同的是,雄性个体的怀精量较少,采用常规催产方法,其精液量仅能满足雄雌1:1-2的性配比。给规模化生产带来了许多不便。为此,在进入亲鱼强化培育期,采用生态调控方法促进性腺发育,提高其雄鱼的怀精量。处理结果使雄鱼的怀精量和雌雄配比成倍提高。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2)亲鱼培育的饲料技术 参照草鱼亲鱼培育规程进行培育,在进入产前培育阶段,以精饲料并适当增加脂肪含量,促进性腺发育,取得较好效果。
3.赤眼鳟人工繁殖技术
(1)亲鱼催产技术按四大家鱼催产技术规程进行。注射激素采用DOM+LRH-A2组合,经比较二种(一次注射、二次注射)注射方法发现,一次性注射法简单、方便与二次注射法效果相同,激素注射后效应时间与四大家鱼相似。所不同的是赤眼鳟在手抚的情况下鱼体挣扎鳞片较易脱落,造成催产过程中鱼体受伤,根据鱼类应激反应的特点,在注射激素时辅以抗应激措施。此法大大降低了鱼类的应激反应,亲鱼因大面积脱鳞和应激造成死亡率与体表损伤(脱鳞)率分别降为0%和28%。
(2)鱼卵孵化技术,赤眼鳟卵膜薄嫩,在水流过急的孵化桶中孵化卵子极易破碎,造成胚胎发育中止、死亡。根据这一现象,通过比较多种鱼卵的孵化方式,在传统的孵化桶内设计了一个改进装置(已获实用新型专利),使流入孵化桶的水流经改进装置后再经流孵化桶,解决了水流过大造成卵膜破碎的问题。
4.种苗培育技术赤眼鳟胚胎发育速度较快,27-28℃鱼卵受精后经12-14小时即进入出膜期,约48小时开口。开口饲料的质量优劣与投喂时机的掌握是提高鱼苗成活率的关键,通过分别采用鸡蛋黄+酵母饲料,鸡蛋黄、酵母饲料三种不同饲料投喂,比较其对水质、鱼苗的影响。结果表明:鸡蛋黄+酵母饲料组合对效果最佳。
5.形成了赤眼鳟种苗规模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项目实施二年来,进行37次赤眼鳟种苗人工孵化,经总结分析已形成的赤眼鳟种苗人工繁殖技术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以亲鱼产前培育、人工催产、人工授精、鱼卵孵化、鱼苗培育、亲鱼产后培育技术为主体的赤眼鳟种苗规模化生产技术规程。
6.赤眼鳟胚胎发育,通过连续观察在一定温度下胚胎发育的进程,了解赤眼鳟的各阶段的发育时间及关键时期。发现在相同温度不同的孵化方式和同一尾鱼的鱼卵在相同孵化方式条件发育时间并不同步。当水温达到一定极限时,对造成受精卵、胚胎发育障碍。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受精率:>86%,孵化率>78%,种苗成活率>72%
应用推广情况:形成了种苗规模化生产技术,在合作示范企业应用,共生产种苗超过5000万尾,在合作示范企业当地(花都区)及珠海、新兴养殖推广,并辐射到广西和湖南,养殖面积超过累积10000亩,总产量超过640000斤。加工罐头10万盒。由赤眼鳟为原料加工的罐头制品被评为2003年广州市名优农产品。形成了由种苗生产、养殖和加工较完善的产业链,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