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成果详情
林木种子超干燥超低温保存研究
- 获奖名称:
- 科技成果推广奖
- 获奖区域:
- 福建省
- 获奖等级:
- 二等奖
- 主要完成人:
- 郑郁善; 吴淑芳; 陈礼光; 郑林; 吴擢溪; 王舒凤; 李庆荣; 陈月霄
- 关键词:
-
低温;
超低温保存;
超干燥;
低温保存;
保存;
种子超干燥;
林木;
温;
超低温;
林木种子;
种子超干;
种子;
研究;
超干;
干燥;
- 第一完成单位:
- 福建农林大学
- 获奖时间:
- 2004
- 项目名称:
- 联系人:
- 蔡丽娟
- 联系电话:
- 0591-3789230;83789230
- 电子邮件:
- plan@fjau.edu.cn
- 邮编:
- 地址:
-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金山
- 合作完成单位:
- 单位电话:
- 0591-83789230;83789313
- 传真:
- 网址:
- 推荐单位(专家):
- 福建省教育厅
- 摘要:
- 林木种子是林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物种繁衍的遗传材料。本课题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对育苗造林和种质资源保存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该研究成果从我国亚热带各省区采集12科26属43个主要造林树种种子贮藏特性,将顽拗性种子或胚块烘干至含水率为2%至30%的各种含水率,正常性种子含水率烘干至9%以下,进行离体胚超低温、种子超低温、种子或胚用防冻剂处理后超低温保存,对保存过程中冷冻和解冻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低温衬质、常温衬质、无氧环境、包蜡等多种保存方法研究,同时对种子保存过程中各种酶活性变化、呼吸强度、浸出液的电导率等生理变化分析,首次得出了格氏栲等顽拗性林木种子和离体胚的超低温-冷冻解冻配套保存技术,防冻剂预处理后进行超低温保存的成套技术。提出了格氏栲等树种种子无氧保存,樟树等树种种子包蜡保存。
分析出顽拗性林木种子保存过程中的脱氢酶、过氧化氢酶、淀粉酶、转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随着种子保存失水对发芽率的影响,随种子保存过程电导率的变化与种子活力的关系,随种子保存过程中丙二醛含量和脯氨酸含量变化与种子活力的关系。林木正常性种子的超干燥保存研究的树种包括:台湾相思等10个树种种子,将这些种子含水量失水至1%-9%的含水量梯度,密封、室温下保存1~8年,经PEG预先回湿处理,然后进行发芽试验和电导率测定、脱氢酶活性测定、α-淀粉酶活性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过氧化物酶测定、丙二醛含量的测定、呼吸强度的测定以及其他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提出成套的超干燥保存林木正常性种子的超干保存下限含水量、回湿技术、活力指标及其保存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以供林木正常性种子的超干燥保存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有效的技术保证。
该成果研究树种多,试验设计合理,研究手段先进,资料齐全,数据可信,紧密结合生产实践,将实用性和科学性溶为一体,提出各树种各种保存方法,适合于生产应用的配套、规范化技术,保存方法简单、材料来源方便、成本低廉,具有创新性,为林木种子长期保存开辟出一条新的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和推广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