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成果详情
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生态影响和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获奖名称:
- 科技进步奖
- 获奖区域:
- 天津市
- 获奖等级:
- 三等奖
- 主要完成人:
- 杨殿林; 张国良; 李香菊; 付卫东; 皇甫超河; 倪汉文; 成振华; 吴鸿斌; 赵建宁; 王秋霞; 刘红梅; 李刚; 修伟明; 张贵龙; 赖欣; 王宝廷; 李秀文; 张洪立; 陆秀君; 霍保安; 韩建华; 吴东风; 刘延辉; 王海旺; 顾承彬; 张瑜; 滕忠才; 段学军; 刘德龙; 黄大庄
- 关键词:
-
外来入侵;
入侵;
技术;
关键技术;
黄顶菊;
技术研究;
外来入侵植物;
防控;
关键;
生态;
生态影响;
植物;
研究与应用;
菊;
影响;
入侵植物;
研究;
- 第一完成单位:
-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 获奖时间:
- 2011
- 项目名称:
- 新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的防控技术研究
- 联系人:
- 生态农业研究室
- 联系电话:
- 022-23003120
- 电子邮件:
- huangfu24@163.com
- 邮编:
- 地址:
- 天津市南开区复康路31号
- 合作完成单位: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天津市农业环境保护管理监测站; 河北省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
- 单位电话:
- 022-23003821
- 传真:
- 022-23003821
- 网址:
- 推荐单位(专家):
-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 摘要:
- (1)任务来源:农业部2008年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新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的防控技术研究(200803022);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外来入侵生物黄顶菊安全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2)技术原理:该项目围绕新外来有害植物黄顶菊入侵生物学、生态学展开系统研究;研发了高效、低毒、低残留、保护植物多样性的应急灭除技术;针对我国黄顶菊发生区域气候条件和作物栽培模式,科学选择作物品种、制定栽培措施,确定了对黄顶菊具有竞争力的植物及植物组合,集成出一套能够有效控制黄顶菊蔓延和减轻危害的生态调控和生态修复技术;构建了以“覆盖、刈割、控肥、替代和化防”为核心,集物理措施、生物替代、农艺措施、化学防除及本地植被多样性保护相结合的高效、安全、经济、持续的黄顶菊防控技术体系。
(3)性能指标:掌握了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生物生态学特性,入侵特点及其发生危害规律;揭示了黄顶菊入侵的生态影响与机理;构建了高效、低毒、低残留、保护植物多样性的黄顶菊应急控制技术体系和用于农田、果园、荒地、沟渠、路边等不同生境中黄顶菊防控的理想植物组合和优化种植密度,集成包括施肥、刈割等农艺调控措施,有效防控黄顶菊入侵危害的生态替代和生态修复技术体系。
(4)技术的创新性、先进性:①在国内首次对新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生物学、生态学进行了系统研究;②首次提出了“耕地”及“非耕地”多种生境高效、低毒、低残留、保护植物多样性的黄顶菊应急控制技术体系;③首次集成了适用于农田、果园、荒地、沟渠、路边等不同生境,以“刈割、控肥、替代”为核心的黄顶菊生态控制和生态修复技术体系。
(5)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目前项目技术经过三年的连续推广应用已经达到成熟;可适用于全国同类黄顶菊发生地区推广和应用,实现对黄顶菊的高效、生态、安全防控。
(6)技术推广应用情况:该技术体系集研究、开发、试验、示范为一体,2008~2010年先后在黄顶菊已经传入并严重发生的河北、天津等地推广应用130.1万亩,累计增收节支1.12亿元。有效地控制了黄顶菊的危害和蔓延,减少除草剂使用量50%以上,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了农作物产值,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保障了粮食安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