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成果详情

冬瓜种质资源挖掘、创新、抗性机理及其利用研究
获奖名称:
科学技术奖
获奖区域:
广东省
获奖等级:
二等奖
主要完成人:
谢大森; 罗少波; 何晓明; 彭庆务; 江彪; 李华平; 刘文睿; 徐春香; 周曼; 龚浩; 黄智文; 何裕志; 郭巨先; 尤毅; 赵芹; 李海达; 黄河勋; 田永红; 林毓娥; 梁肇均
关键词:
种质资源利用冬瓜抗性机理机理利用研究资源种质创新研究挖掘抗性
第一完成单位: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获奖时间:
2015
项目名称:
冬瓜枯萎病抗性的分子标记及其利用研究
联系人:
郭巨先
联系电话:
13660674941
电子邮件:
vrigaas@126.com
邮编:
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省农科院内
合作完成单位:
华南农业大学; 海南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单位电话:
020-38469599;38469427
传真:
020-38469591
网址:
推荐单位(专家):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摘要:
本项目来源于 (1)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冬瓜枯萎病抗性的分子标记及其利用研究(04002088)”; (2)广州市科技攻关项目“优质抗病高产黑皮冬瓜品种选育(GZCQC0802FG06001)”。冬瓜(Benincasa hispida (Thunb.) Cogn.)属葫芦科冬瓜属冬瓜种,约2种,我国只有1种。广泛分布于亚洲的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主要的蔬菜种类之一,也是现代农产品加工的理想原料和调节均衡市场供应的重要蔬菜作物之一,具有适应性广、耐贮运、货架期长等特点,产品除了内销外,还有部分用于加工、出口创汇。 长期以来,我国冬瓜新品种选育进展缓慢,主栽品种多是各地的农家种,但农家种存在诸多不足,如棱沟深、瓜肉致密性不高,口感一般,疫病、枯萎病、病毒病发病重等。不断变化的生产实践及消费者日益增加的需要对冬瓜品种提出了优质、高产、高效等更高的要求,农家种已难以满足生产需要,缺乏市场竞争力。这一方面与冬瓜种质资源匮乏、遗传基础狭窄及育种技术体系不足有关,也与多年来实施工业化掠夺式的资源开发导致现有一些具优异基因的冬瓜资源枯竭等因素有关。关于冬瓜生产的栽培研究散见于多种杂志和教科书,但未见有结合冬瓜新品种选育且与当前生态环境配套的深入系统研究。 本项目对解决当前我国特别是华南地区冬瓜产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项目收集创制资源603份,其中发掘优良核心种质24份、特异性状资源(如绿肉、实心等材料)13份,建立了国内外数量最多、类型最齐全的冬瓜资源库,创制出多倍体冬瓜及抗枯萎病、疫病、病毒病和优良品质的冬瓜材料42份。制定出冬瓜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体系。系统地开展冬瓜抗性机理研究,包括率先利用冬瓜转录组测序开发冬瓜特异性分子标记,构建了冬瓜第一张遗传图谱;研究冬瓜枯萎病人工接种技术、抗性遗传规律,获得与冬瓜枯萎病抗性连锁的RAMP标记;确定细胞壁富含羟脯氨酸糖蛋白含量可以作为冬瓜抗病机制的重要生理指标,首次明确了侵染冬瓜的病毒种类。研发植物疫苗诱抗技术,集成产前壮苗技术、产中绿色防控技术、产后增效技术的冬瓜产业链绿色生产关键技术,制定广东省地方标准2项。发表论文23篇,其中SCI收录3篇 。建立了以多亲本杂交、多抗筛选、杂优利用为主体的冬瓜新品种选育技术体系,选育出4个优质、高产、高效冬瓜品种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其中“黒优2号”是我国第一个通过审定的早熟黑皮冬瓜品种,比主栽品种增产10%以上;“铁柱冬瓜”为我国第一个耐贮运黑皮冬瓜品种,比主栽品种增产16.8%;选育出第一个三倍体冬瓜“墨宝”。至2014年底不完全统计,新品种推广达 235万亩,2014年占我国/我省黑皮冬瓜同期面积的26.5%/44.2%,位居全国第一,新增经济效益12.3亿元。
相关成果
    载入中,请稍后...
应用推荐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