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成果详情

汉江安康段渔业生态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
获奖名称:
科技进步奖
获奖区域:
陕西省
获奖等级:
三等奖
主要完成人:
刘超; 李寒松; 成定北; 李志安; 吉红; 王斌; 刘晓婷; 任芙蓉; 程虎; 庄安; 单世涛; 成国俊; 李昊; 白存江; 雷海宁
关键词:
项目养殖水体
第一完成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获奖时间:
2017
项目名称:
安康库区集约养殖生态技术研究示范(原题名称)
联系人:
李文华
联系电话:
029-87082851
电子邮件:
liwenhua@nwsuaf.edu.cn
邮编:
地址: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合作完成单位:
安康市鱼种场; 安康市渔业局
单位电话:
029-87082850;87082847
传真:
029-87082810
网址:
推荐单位(专家):
安康市科学技术局
摘要:
  1、项目来源与背景:本研究为陕西省农业科技创新与攻关 (2015NY168)项目,开展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前,为探索鱼类集约养殖与水体污染问题而立项。   2、技术原理和性能指标:项目研究了鱼类集约养殖生态技术方法,创建了鱼类饲料消化率测定的“瘘管收粪法”、鱼类增殖放流的“打孔赋值标记法”和养殖水体质量测评的“标识污染功能指数法”,改进了生态载鱼量的概念和测算方法,建立了灯光诱饵、生物絮团、种草养鱼等技术的数理基础。项目发表论文9篇,制定技术规程2部,获实用新型专利2项,受理发明专利1项,其中“标识污染功能指数”测评水质与单一因子一票否决法相同。   3、成果的创造性与先进性:项目的鱼类“瘘管收粪法”测定饲料消化率和增殖放流“打孔赋值标记法”获专利,居国际先进。“单元集约、整体净化、面控规模、点调结构”集约养殖生态技术体系、“标识污染功能指数法”的创建、以滤食性鱼类天然产力估算湖库生态载鱼量、以灯光诱饵提高生态养殖的经济效益、以陆生转水生植物建设生物浮床并净化水体、以生物絮团必需氨基酸指数构建“养鲢套鲤”和种草养鱼的数理基础,居国内领先。   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项目在陕南安康淡水养殖区示范,年新增产量1.55万吨,新增经济效益4083.88万元,减少氨氮水体残留561.23吨。单位规模新增纯收益4208.66元/吨,已获经济效益19049.02万元,科研投资年均收益率7.68。项目运用集约养殖时空可控原理,采用生物共生技术方法协调水体利用结构,稳定水体质量,技术成果适用于鱼类淡水养殖和水域环境保护,通过数理计算水体生态载鱼量,按照集约养殖生态技术体系规划养殖规模,并以灯光诱饵、生物浮床、生物絮团、增殖放流等技术增效养水,以“标识污染功能指数”、B/C等监控水质,成果应用于水产养殖领域无安全风险。   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项目技术在汉江上游安康库区推广应用,降低了水体污染和养殖成本,稳定了水体质量。项目技术易于学习和掌握,养殖场家配备常用工具即可应用。项目技术需要继续监测养殖水域的氨氮累积效应和养殖对象对水域环境的胁迫反应,培育水体硝化菌强生菌株,改进水体氨氮的微生物降解方法。   6、历年获奖情况:项目论文参加全国“水产健康养殖理论与实践”征文获优秀奖。   7、成果简要向社会公开:该项目完成了鱼类瘘管收粪法、标识污染功能指数法、打孔赋值标记法原创技术研究,项目以湖库滤食性鱼类天然产力估算水体生态载鱼量,改进了灯光诱饵和生物絮团应用技术,建立了“养鲢套鲤”和种草养鱼数理基础。项目以鱼类套养调整水体利用结构、规划增殖放流策略,以陆生植物驯化建设生物浮床,以干流与支流水体B/C监测养殖水体质量,对提高水产集约养殖效益、保障水体质量安全有重要意义。   
相关成果
    载入中,请稍后...
应用推荐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