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成果详情
四川丛生竹林定向培育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
- 获奖名称:
- 科技进步奖
- 获奖区域:
- 四川省
- 获奖等级:
- 一等奖
- 主要完成人:
- 陈其兵; 孙鹏; 龙汉利; 张健; 石锐; 王启和; 高素萍; 杨灌英; 马光良
- 关键词:
-
丛生竹;
技术;
产业化示范;
四川;
示范;
定向;
竹林;
产业;
技术研究;
定向培育;
培育;
培育技术;
产业化;
研究;
- 第一完成单位:
- 四川农业大学
- 获奖时间:
- 2006
- 项目名称:
- 四川丛生竹林定向培育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
- 联系人:
- 陈其兵
- 联系电话:
- 13608261265
- 电子邮件:
- cqb@sicau.edu.cn
- 邮编:
- 地址:
- 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 合作完成单位:
-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 单位电话:
- 0835-2882232
- 传真:
- 0835-2883153
- 网址:
- 推荐单位(专家):
- 四川省农业大学;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 摘要:
- 《四川丛生竹林定向培育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是在实施四川省“九五”、“十五”重点攻关项目《纸浆丛生竹林集约栽培模式研究》、《四川省(沐川)退耕还林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及四川省林科院自选科研项目《四川引种优良笋用丛生竹与适应性区划》等3个项目的基础上,由四川农业大学和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合作主持研究,对10余年来取得的相关成果进行集成创新。丛生竹林资源是四川竹业的基础与优势,竹产业是四川林业建设生态经济型产业的切入点和发展重点,特别是竹材制浆造纸工业的科技进步和环保、绿色的现代食品安全理念,带来对竹林工业原料林和食品原料的规模化需求。
本项目针对四川竹业发展存在的3个主要问题:1)区域间竹业发展特色不突出,产业定向不明确;2)资源总量不足,缺乏定向培育的优良竹种资源;3)竹林集约经营程度不够,单位面积产量低。围绕工业原料林定向培育目标,从品种选育、栽培模式、栽培技术、低产竹林改造、经营管理技术、产业化模式等方面,系统开展四川丛生竹林定向培育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重点解决了丛生竹林定向培育的5大关键技术问题:优良竹种选择、竹业资源区域基地建设布局、竹种和区域立地的优化配置、种苗快繁技术及造林经营技术。选育优良笋用和纸浆竹种各4个,其中经四川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的新品种有4个无性系。采用资源生态经济学理论首次对四川省进行了竹林产区区划,确定制浆造纸和笋类食品为竹林定向培育方向。创立了主枝扦插、次生枝扦插、原丛留竹的种苗扩繁技术体系,增殖系数比传统育苗方法提高3~4倍。集成了以“区域竹种配置、竹丛结构调整、施肥维护地力”为核心的集约栽培经营技术,总结出了“龙头企业+公司+农户+科研院所”的林纸一体化的最佳产业化模式。研究成果在全省13个市93个县推广应用,面积达300万亩。
本成果提出的优势竹业区划、竹种配置立体区划、种苗扩繁技术体系、集约栽培经营技术体系、林纸一体化最佳产业化模式在四川竹产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项目研究成果在全省13个市93个县推广应用,撑绿竹(浆用)、麻竹(笋用)等种苗快繁技术体系累计生产苗木5250万株,新增竹林面积近200万亩,以慈竹、硬头黄竹为代表的乡土竹种纸浆林集约经营技术推广面积100余万亩,丰富了四川丛生竹资源,促进了四川竹林资源由传统的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推动了竹浆、竹笋优势产业的形成,竹产业已成为区域范围的“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共荣”协调发展的典范,奠定了四川省丛生竹经营的国际领先地位,对四川生态经济型竹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