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成果详情
水葫芦生物防治和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 获奖名称:
- 科技进步奖
- 获奖区域:
- 宁波市
- 获奖等级:
- 三等奖
- 主要完成人:
- 陈若霞; 劳均灿; 王扬军; 张春芬; 古斌权; 娄厉行; 姚红燕; 周金波; 应霞玲; 莫荣传; 陈吉传; 沈健
- 关键词:
-
技术;
防治;
水;
治理;
技术研究;
葫芦;
综合治理技术;
水葫芦;
生物防治;
综合;
研究;
治理技术;
综合治理;
生物;
- 第一完成单位:
- 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
- 获奖时间:
- 2005
- 项目名称:
- 联系人:
- 陈若霞
- 联系电话:
- 0574-87927969
- 电子邮件:
- rxahen@163.com
- 邮编:
- 地址:
- 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宁穿路6号桥
- 合作完成单位:
- 宁波市水利局; 余姚市农业信息中心; 余姚市马诸镇农办
- 单位电话:
- 0574-87928005;87927969
- 传真:
- 0574-87926519
- 网址:
- 推荐单位(专家):
- 宁波市农科院
- 摘要:
- 一、任务来源
本项目2000年由宁波市农办(原宁波市农经委)立项,计划编号200019,属外来入侵生物综合控制研究领域。
二、计划任务书规定的技术指标
1、提供一系列以生物防治为主的水葫芦综合治理技术措施。
2、研究天敌昆虫的饲养繁殖技术,三年内力争在2~3条河道(约1500平方米)内进行防治试验并初步见效。
3、就水葫芦象甲在宁波的越冬定殖技术、对我地水葫芦的防治效果、及水葫芦在我地的发生发展规律等,在相关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
三、已完成的研究内容和技术推广应用情况
1、总结出宁波水葫芦生长发育三大特性,为高效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一是冬枯夏盛,年发生量与冬季低温出现与持续时间密切相关,旺盛生长期为5~10月;二是种子繁殖与营养繁殖并存,3~10月依靠营养繁殖快速生长,秋季产生种子,次年5月上中旬气温23oC以上萌发,经30~45天形成新植株;三是水葫芦与水花生间存在水面竞争关系,水花生的大量发生对水葫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反之亦然。
2、提出宁波水葫芦发生预测预报和危害监控模式:综合宁波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和水葫芦生长发育特性,经多点多季节调查分析,提出一套简便实用的宁波市主要河流水葫芦发生敏感区段与敏感时期相结合的预测预报和危害监控模式。
3、研究出一套适用于宁波和同类生态地区的生物防治技术:引进目前国际上普遍应用的水葫芦专一性天敌—水葫芦象甲,进行了象甲安全性、生物学特性、越冬规律和适用于宁波的水葫芦生物防治技术研究。总结出一套适用于宁波和同类生态区域的“象甲大棚繁殖与越冬”、“象甲连繁殖植株一同释放”等新型生物防治技术。
4、提出一套水葫芦化学防治技术:筛选出水花生净、农达与草克星等安全有效除草剂,采用“两次用药”“冬前用药”等行之有效的技术进行水葫芦化学防治,取得成功。
5、研究了一系列水葫芦高效人工收集打捞技术:以宁波水葫芦危害监控模式为依据,采用河道分类管理、春夏两次分步打捞等技术,可大幅度减少水葫芦的发生量。结合“U字型浮式拦草坝”、“塑料浮筒围草网”等高效率打捞设施,将零散漂流的水葫芦聚集为厚1~2m的密集群体,将打捞面积缩小10~20倍,使打捞效率大幅度提高。
6、技术推广应用情况:采取边研究边示范推广的工作思路,使研究结果迅速走向全市的水葫芦治理工作,特别是2003年以来,每年两次应用“敏感区段与敏感时期相结合的预测预报和危害监控模式”向全市水葫芦治理网络提供水葫芦发生状况预测预报结果和治理建议,并推广应用各项水葫芦综合治理技术,目前上述技术在全市1~2级穿集镇河道的应用率达到100%,3~4级田间河道超过50%。
7、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篇。
四、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水葫芦是一种世界性的温带和热带害草,目前国际上对其控制技术主要有: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人工与机械打捞三方面。
本项目在这三方面研究上与同类技术差别在于:
1、生物防治:利用水葫芦象甲进行生物防治研究主要进行于北非Mariout湖和Edko湖、埃及、美国的佛罗里达大学、佛罗里达州Broward县和我国的福建、温州等地,其研究内容主要是水葫芦常绿的热带地区的生物防治技术,全部采用露地小池繁殖水葫芦象甲、成虫一次性释放方式,经3~5年自然繁殖后控制水葫芦群体的防治方式,取得了良好的结果。本项目首次在北纬30°附近水葫芦“冬枯夏盛”区域应用“象甲大棚繁殖与越冬”、“象甲连繁殖植株一同释放”等技术进行了水葫芦生物防治,获得了成功。
2、化学防治:出于环境安全考虑,国内外的水葫芦化学防治试验多进行于实验室和小区试验。本项目筛选出水花生净、农达与草克星等安全有效除草剂,和“两次用药”“冬前用药”等行之有效的化学防治技术,并在小型田间河沟大面积推广应用。
3、人工与机械打捞:国内外普遍重视的是打捞船械、打捞后水葫芦处理设施,以及打捞后水葫芦再利用的研究,但针对水葫芦“冬枯夏盛”区域的生长特性,如何合理利用冬春季水葫芦生长低谷期和利用低成本设施进行治理却未见报道。本项目充分利用本生态区域水葫芦“冬枯”带来的生长弱势阶段,以“水葫芦发生敏感区段与敏感时期相结合的预测预报和危害监控模式”为指导,采用河道分类管理、春夏两次分步打捞等技术,可大幅度减少水葫芦的发生量。结合“U字型浮式拦草坝”、“塑料浮筒围草网”等高效率打捞设施,将零散漂流的水葫芦聚集为厚1~2m的密集群体,将打捞面积缩小10~20倍,使打捞效率大幅度提高。
五、成果的创新性和先进性根据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所(国家一级科技查新单位)的查新结果,项目下列研究结果系国内首次报道:
1、水葫芦的种子形成、萌发和植株形成过程。
2、水葫芦发生的敏感河流段与水葫芦生长的敏感时间段相结合的水葫芦危害多点监控模式。
3、除草剂“冬前用药”技术,可将水葫芦的越冬成活率由20%以上下降到3%以下。
下列研究结果系国外首次报道:
1、在北纬30°附近水葫芦“冬枯夏盛”区域应用“象甲大棚繁殖与越冬”、“象甲连繁殖植株一同释放”等新型生物防治技术利用水葫芦象甲进行水葫芦生物防治,总结出“象甲大棚越冬与繁殖”、“象甲连繁殖植株一同释放”的有效的生物防治技术;
2、适用于水葫芦“冬枯夏盛”区域的“春夏两次打捞技术”,“U字型浮式拦草坝”“塑料浮筒拦草网”等水葫芦收集设施,大幅度降低了水葫芦的打捞成本。
六、作用意义通过项目组和全市水葫芦治理网络的共同努力,宁波的水葫芦治理这一曾被称为“不可能的任务”(宁波晚报王颖燕等2001年8月30日),已完全成为可能。
目前宁波全市主要河道彻底告别了以往每年7~10月因水葫芦大面积封锁水面造成水利排灌与江河泄洪设施堵塞、内河航运受阻、水产养殖无法进行、水域生态环境受破坏等严重问题,水葫芦这一“水上绿魔”逐渐淡出了宁波人民的生活圈。
项目组的工作不仅有效治理了宁波市各水域的水葫芦灾害,还使近几年我市水葫芦治理的投入逐年减少,仅宁波市本级减少治理费用一项就创造社会经济效益2270万元(人民币),各县区及乡镇减少治理费用尚未计算,对内河航运、水产养殖和生态环境方面的社会经济效益更是难以用单纯的数字计量,为生态宁波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