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成果详情
幼龄林果园地红壤退化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获奖名称:
- 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科学研究类成果
- 获奖区域:
- 中国农学会
- 获奖等级:
- 三等奖
- 主要完成人:
- 文石林,孙楠,王兴祥,张杨珠,戴传超,周卫军,张璐,罗涛,孙刚,申华平
- 关键词:
-
幼龄;
花生;
林果;
研究;
土壤;
牧草;
技术;
连作;
高效;
幼龄林;
- 第一完成单位: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 获奖时间:
- 2014-2015
- 项目名称:
- 联系人:
- 联系电话:
- 电子邮件:
- 邮编:
- 地址:
- 合作完成单位: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江西省农业科学
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
- 单位电话:
- 传真:
- 网址:
- 推荐单位(专家):
- 来源网站:
- 中国农学会
- 来源网址:
- http://www.caass.org.cn/
- 摘要:
- 近年来,南方红壤区丘陵岗地得到了积极开发利用,幼龄林果园面积越来越大,这些新造的林果园原来大都是红壤丘陵坡岗荒地,通过全垦造林后,由于土壤贫瘠,果林树木生长缓慢,不能较快覆盖地面,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退化、林木成活率低、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幼龄林果园地红壤退化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提出了生态培肥、水土流失防治、花生连作障碍防治等技术,优化集成了“林果-西瓜”、“林果-花生”、“林果-牧草”等立体高效生态模式,促进了南方红壤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研究提出了幼龄经济林果园生态培肥技术。针对在幼龄经济林果园土壤强酸瘠薄,一般作物生长难以生长、地力提升缓慢的问题,筛选出了耐酸耐瘠、适合于林果园种植的豆科牧草品种圆叶决明和罗顿豆,利用豆科植物的生物固氮功能,改良培肥土壤;间种西瓜等高投入高产出作物,采用西瓜嫁接苗技术解决西瓜连作障碍问题,施用大量有机肥,通过高投入的集中施肥和连续多年种植使林果园土壤得到快速高效培肥;间种花生等耐酸耐瘠豆科作物,在增加收入的同时,改良培肥土壤。
研究提出了幼龄经济林果园水土保持技术和抗旱技术。针对在幼龄经济林果园地面覆盖度低、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采用耐酸耐瘠耐荫、生长季节长、匍匐生长、地面覆盖好的豆科藤本牧草罗顿豆,快速覆盖地面,减少水土和养分流失;间种罗顿豆还可调节土壤温度,拦截径流增蓄雨水,提高了林果园抗旱能力。
研究提出了幼龄林果园间种花生的连作障碍防治技术。幼龄林果园上连作花生与药材合理间作,发挥生物化感作用,结合接种内生真菌B3制剂,显著减少土壤霉菌数量,增加土壤细菌数量、蔗糖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加速化感物质降解,促进红壤生物功能的恢复,连作花生产量增加30%以上;研制出了两种防治花生连作障碍的生物有机肥,对比施用普通有机肥处理,施用同量生物有机肥连作花生可增产15%以上。
优化和集成了幼龄林果园立体开发高效利用模式。将种植业、养殖业和畜禽粪便的生态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了构建以果林业为主导、配合发展高效经济作物以及草食动物的农林牧复合生态循环系统,促进了资源的高效利用,优化集成了“林果-西瓜”、“林果-花生”、“林果-牧草”等幼龄林果园地立体高效生态修复模式。
本成果研究期间,发表学术论文74篇,其中SCI论文10篇,获得发明专利3项,通过全国牧草审定委员会审定登记牧草品种2个,出版专著1部;2012-2013年,在湖南、江西、福建等省累计推广292万亩,新增产值14.09亿元,新增纯收入8.99亿元。示范区泥沙流失量减少60%以上,土壤肥力明显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产生了积极的环境和社会效益。成果实用性强,在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普遍适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经专家评审,该成果总体上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