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成果详情
人工速效繁育管花肉苁蓉技术研究与示范
- 获奖名称:
- 科技进步奖
- 获奖区域:
- 新疆自治区
- 获奖等级:
- 三等奖
- 主要完成人:
- 田海舟; 任晓南; 赵忠久; 周新和; 艾拉提·司马义; 何军; 陈筱彬; 张立新; 王军; 王昌霖; 张秀成; 童卫东
- 关键词:
-
肉苁蓉;
技术;
示范;
花;
管花肉苁蓉;
人工;
研究;
技术研究;
繁育;
- 第一完成单位:
- 和田地委组织部
- 获奖时间:
- 2005
- 项目名称:
- 联系人:
- 赵忠久
- 联系电话:
- 0903-2022617;13999652216
- 电子邮件:
- 邮编:
- 地址: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委组织部
- 合作完成单位:
- 和田地委基层办; 和田地区林业局; 和田地区科协; 和田地区科技局
- 单位电话:
- 0903-2022617
- 传真:
- 0903-2024172
- 网址:
- 推荐单位(专家):
- 摘要:
- 1999年,和田地委组织部为了改善和解决全区7800左右的“三老”人员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补贴,改变现有的11500余亩“三老”人员基地土质沙性大和异常瘠薄,长期种植农作物成效低的局面。根据天然的管花肉苁蓉均长在荒漠腹地和经济价值高这一基本特点,决定进行人工种植管花肉苁蓉。
由于当时人工接种管花肉苁蓉的技术运用到大面积种植上存在各种因素的不便,特别是种子用量大和接种周期长,使人工接种的管花肉苁蓉短期内产生经济效益。因此,为了能研究和探索出更科学、更先进的人工接种方法,地委组织部委托和田地区林业系统的技术人员,对我区天然的管花肉苁蓉资源和生物学特性进行摸底和调查。在进一步摸清野生管花肉苁蓉的分布和生长特性后,2001年由地区科技局立项,地委组织部牵头,组织地区科协、林业局等有关单位业务和技术人员,成立了人工接种管花肉苁蓉课题组。进一步研究人工接种管花肉苁蓉技术,从寄主红柳品种的选育、最佳定植模式和管花肉苁蓉的速效高产省种的高科技人工接种技术,2002年8月项目课题组的技术人员对于田、民丰、墨玉三县四个不同试验基地所试验接种的管花肉苁蓉进行了采点试挖,结果表明,当年接种当年成功,接种率高,接种点多,长势喜人,人工接种管花肉苁蓉喜获成功。
通过测算,课题组采用的接种配方及接种方法与国内、疆内有关专家接种试验相比,接种后寄生的时间提前了1-2年,种子使用量降低100-200倍,人工接种费用也降低100-200倍。特别是头年的春季定植红柳并同时接种管花肉苁蓉,当年的秋季就可采挖管花肉苁蓉,第二年春季和秋季各采挖一次,平均亩产350公斤以上,平均亩产值达1500元左右。
人工接种管花肉苁蓉科研技术的成功,为人工接种管花肉苁蓉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比较完备的技术资料,为今后和田地区人工定植红柳接种管花肉苁蓉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为和田地区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以及农民脱贫致富寻找了一条有效的路子。该技术已在我区进行大面积推广,截止目前,和田地区累积发展人工管花肉苁蓉60000余亩。其中3.5万亩已接种上了管花肉苁蓉,预计产值达35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