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成果详情
两种石斑鱼引种及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 获奖名称:
- 科学技术奖
- 获奖区域:
- 福建省
- 获奖等级:
- 三等奖
- 主要完成人:
- 苏永全; 王军; 周永灿; 罗颖辉; 池信才; 丁少雄; 郭丰; 皮灵宝; 王德祥; 张朝霞
- 关键词:
-
育苗;
引种;
技术;
石斑鱼;
人工育苗技术;
技术研究;
人工;
研究;
育苗技术;
人工育苗;
- 第一完成单位:
- 厦门大学
- 获奖时间:
- 2007
- 项目名称:
- 联系人:
- 阮丽燕
- 联系电话:
- 0592-2185633;2187316
- 电子邮件:
- ruanly@xmu.edu.cn
- 邮编:
- 地址:
-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路422号
- 合作完成单位:
- 福生水产科技有限公司
- 单位电话:
- 0592-2186110
- 传真:
- 网址:
- 推荐单位(专家):
- 摘要:
- 石斑鱼是我国最重要的海水网箱养殖高档鱼类之一,由于石斑鱼人工繁育技术难度很大,国内对石斑鱼种苗需求量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福建省海水养殖产业结构的调整。2002年福建省科技厅批准立项“两种石斑鱼引种及人工育苗技术研究”,以鞍带石斑鱼(紫石斑鱼)和斜带石斑鱼为研究对象,完成以下主要内容:
1、引种与人工培育研究:
2002年9月从台湾引进鞍带石斑鱼受精卵0.7kg,,经58天培育,获平均体长33.8mm 鱼苗4万尾,孵化率66.7%,育苗成活率5.7%。2004年2月从广东大亚湾水产试验中心引进斜带石斑鱼受精卵1.9kg,经53天培育,获平均全长38.3mm鱼苗33.6万尾,孵化率88.2%,育苗成活率11.7%。超额完成了项目合同的各项指标。
2、生物饵料与配合饲料的研制与应用:
筛选贝类受精卵和粒径60um的微胶囊为开口饲料,采用小球藻、金藻、轮虫和对虾无节幼体,以及丰年虫、裸腹蚤、桡足类和鱼糜等生物饵料,同时开发出适合于口裂小的石斑鱼微颗粒饲料系列,其粒径从60~1250um,从初孵仔鱼到40 mm的幼鱼均可使用。比较有效地解决生物饵料供应不足问题。
3、精子冷冻保存研究:
2002年11月3日从深圳龙岗区南澳引进体重4.6~7.3kg斜带石斑鱼亲鱼39尾,在进行了人工催产与培育试验同时开展了精子冷冻保存实验,液氮保存24h后精子的活率>80%,建立了可用于斜带石斑鱼精液冻存的方法。
4、两种石斑鱼的遗传背景研究:
(1)染色体核型:
斜带石斑鱼染色体核型为2n =48=2sm +46t ,臂数:NF=50;鞍带石斑鱼染色体核型为2n=4st+44t,NF=50。综合其它石斑鱼的染色体核型提出石斑鱼类染色体多为端着丝粒染色体,NF=48~62,2n =48t可能是石斑鱼属染色体的基本核型;
(2)同工酶:
台湾南部群体和粤琼群体斜带石斑鱼18个酶系统27个基因座位中,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18.5%和22.2%;遗传相似度、遗传距离、和F-统计量分析显示2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不高;
(3)RAPD:
对上述2个群体40个引物的RAPD扩增,检测出152条0.3~3kb的片段,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40.79%和40.13%,2种群个体间遗传差异度和Shano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2848、0.2521和0.2967、0.2390,显示两群体具有中等水平的遗传变异性。
(4)微卫星:
6对引物共检测出鞍带石斑鱼31个等位基因,平均每对引物(位点)的等位基因数Ne为5.16,各位点的观测杂合度(Ho)为0.5012~0.7278,平均0.6620;期望杂合度(He)为0.5073~0.7392,平均0.6489。
5、石斑鱼的病害防治研究:
(1)石斑鱼的流行病调研:
在石斑鱼发病季节,调研发病情况、临床症状以及季节消长变化,监测水质状况,采集病鱼,按常规方法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
(2)石斑鱼的神经坏死病毒NNV研究:
建立RT-PCR快速检测法, NNV平均阳性率约80%。NNV的DGNNV基因测序结果已提交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基因库(GenBank),序列号分别为AY721616(RNA1)和AY721615(RNA2)。
6、石斑鱼数据库建立:
在课题组多年来对石斑鱼的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综合、汇集了国内外中英文相关的科技期刊、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重要会议论文、重要报纸报道、《中国知网》、《台湾鱼类资料库》(http://fishdb.sinica.edu.tw/)的有关资料,建立了“石斑鱼数据库”,为石斑鱼的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提供比较系统的科学资料与信息。
7、发表论文10篇,其中SCI和EI收录的3篇;获实用新型专利1项。
课题的研究结果对石斑鱼类的人工育苗技术、病害防治、种质保护、健康养殖均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对其它鱼类的健康养殖也有直接和间接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