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文期刊论文
>
详情页
钩盲蛇孤雌生殖的再证实
- 作 者:
-
赵尔宓;
- 作者机构:
-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完所;
- 期刊名称:
- 四川动物
- i s s n:
- 1000-7083
- 年卷期:
-
1989 年
03 期
- 页 码:
- 31
- 摘 要:
-
孤雌生殖是一种特殊的繁殖方式。行这种繁殖方式的动物,其卵细胞不需与精子发生受精作用即可开始卵裂及发育。换句话说,行孤雌生殖的动物,其雌性单方面就可繁衍后代。孤雌生殖的后代只承受了来自母体的染色体,它们也都是雌性,由之继续行孤雌生殖。当然,并不是说这些种类绝对没有雄性个体。其中某些种类在其分布的某些地区也曾发现少数雄性动物。孤雌生殖在较低等动物中是较普遍的一种繁殖方式,尤其在无脊椎动物中较为多见。在脊椎动物中,少数鱼类行孤雌生殖。爬行动物中,过去只知道一些蜥蜴行孤雌生殖。如壁虎科中的少数种类,其中包括产于我国的疣尾蜥虎与鳞趾守宫等。此外,鬣蜥科、避役科、夜蜥科、蜥蜴科中都有少数种类行孤雌生殖。科学家在美洲蜥蜴科中发现有较多种类行孤雌生殖,其中鞭尾蜥属(Cnemidophorus)就有十多种。在蛇类中,七十年代前还不知道有行孤雌生殖的种类。S.B.McDowell(1974)提出钩盲蛇可能行孤雌生殖。钩盲蛇(Ramphotyph lops braminus)原隶于盲蛇属(Typhlops),广布于非洲、大洋洲、亚洲南部及墨西哥。我国南部广泛有分布,其最北纪录为湖北宜昌与四川南充。此后,D.B.Nussbaum(1980)在其“塞舌尔群岛的钩盲蛇,分布、变异及其孤雌生殖的进一步证明”一文又加以证实。他们共研究了146条钩盲蛇,除少数地区有个别雄性,几乎全都是雌蛇。六十年代初,本文作者为判明钩盲蛇标本的性别,解剖了1960年4月24日采自广西龙津(龙州)县水口的钩盲蛇共11号标本,发现都是雌性,且此期体内都怀卵3—7枚,卵径最小3×1mm,最大14×3mm。由于解剖的数量不多,当时没有考虑到是孤雌生殖现象。现在认为这应该是钩盲蛇行孤雌生殖的又一证明。解剖还发现:钩盲蛇有盲肠;两侧肾均存留,右肾在前,左肾在后,这是盲蛇类的原始特征,输卵管则左侧者退化而仅余右侧。钩盲蛇是目前所知蛇类中行孤雌生殖的唯一种类。
相关作者
载入中,请稍后...
相关机构
载入中,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