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条件:
筛选

共检索到32;

  • 时间
  • 相关性

已选文献:0

导出引用格式
张佳宝订阅系统将在资源更新时把订阅内容推送到您邮箱。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土壤养分管理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封丘农业生态国家试验站站长。

1957年出生于江苏高邮。1982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0年在国际水稻研究所农业工程系/菲律宾大学获土壤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回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工作。1992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97年被评聘为研究员、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1995年在美国加州大学(Riverside)合作研究1年;1997~2002间,分别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土地与粮食学院、CSIRO 水土研究所Griffith实验室;德国Hohenhem大学土壤系、Heidelberg大学环境物理所;日本九州大学生物生长环境模拟实验室等开展为期2~3个月短期合作研究共8次。2005年和2011年两次被科技部聘任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目前兼任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科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土壤学会理事;《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土壤肥料与植物营养学报》、《生态学杂志》、《土壤》和《土壤与作物》等期刊编委等。

201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郭红超订阅系统将在资源更新时把订阅内容推送到您邮箱。

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系

1. 研究金属和有机小分子催化的环加成及环化反应,特别是基于1,3-偶极子的高效、高选择性环加成反应, 发展高效的选择性合成方法,并利用手性金属催化剂和手性有机小分子催化剂发展高效和高选择性的不对 称合成新方法,研究这些方法在杂环分子及复杂生物活性分子合成中的应用。 2. 合成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杂环化合物及天然产物,用于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的研 究,开展新农药创制工作。 3. 结合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利用小分子探针研究植物中重要蛋白质的结构和作用

潘秋红订阅系统将在资源更新时把订阅内容推送到您邮箱。

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1986年7月,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热带作物专业本科毕业,获农学学士学位; 1999年6月,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植物学专业硕士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2003年6月,中国农业大学果树学专业博士毕业,获农学博士学位; 1986年7月至2003年7月,在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工作,从事植物生理学的教学和热带作物抗逆生理生化机制的研究工作; 2003年7月至2005年9月,在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开展温度胁迫下植物水杨酸信号产生和转导机制的研究; 2005年9月至今,在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工作,从事葡萄酒化学和葡萄酒分析的教学,以及酿酒葡萄风味代谢与调控的研究工作。

李常保订阅系统将在资源更新时把订阅内容推送到您邮箱。

研究员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李常保,男,1972年生,中共党员,博士,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研究员。分别于1996年、1999年及2006年获山东农业大学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1999年7月-2010年3月在山东农业大学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2006年7月至2008年10月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0年3月至今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工作。中国农学学会成员、中国遗传学会会员、中国园艺学会番茄分会会员,入选《当代中国人才库》、《华夏英杰》、《中国人才辞典》、《中国国情报告?专家学者卷》等。 研究领域:番茄遗传育种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研究方向:1)番茄种质资源库构建;2)番茄功能基因及功能基因组学;3)番茄重要性状(基因)分子标记设计及应用;4)番茄分子育种技术;5)番茄种质创新及新品种选育。

刘玉军订阅系统将在资源更新时把订阅内容推送到您邮箱。

教授

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1997年6月-至今: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植物科学系任教 2001年7月-2004年8月:西藏农牧学院林学系任教(系主任,党总支副书记;中央国家机关第三批援藏干部,挂职锻炼) 1992年12月-1997年6月:日本大阪市立大学理学部读书,获理学博士学位 1988年7月—1992年12月:河北林学院(现与河北农业大学合并)基础部植物生理教研室任教,教研室副主任 1985年9月-1988年7月: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系读书,获农学硕士学位 1981年9月-1985年7月:山东农业大学林学系读书,获农学学士学位 1979年9月-1981年7月:山东省诸城市第一中学读书

苏震订阅系统将在资源更新时把订阅内容推送到您邮箱。

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

苏震,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博士,入选2009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先后就职于美国TORREY MESA生物技术研究所、Activx生物医学公司和Syngenta生物技术公司,从事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研究,并负责基因芯片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和计算机分子模拟及生物信息数据挖掘的研究。2004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建立生物信息平台和功能基因组中心,并为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平台提供实验管理和数据分析支撑。在此基础上展开植物分子系统生物学的研究,开展大规模基因表达谱分析算法,基因表达调控网络构建,蛋白质功能预测与计算机生物活性分子高通量筛选等。主持和参与国家“973”、“863”等多项重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发表专业学术论文50余篇,获得专利17项,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于嘉林订阅系统将在资源更新时把订阅内容推送到您邮箱。

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生物学院副院长、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方向为分子病毒学,主要从事植物病毒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和抗病毒植物基因工程育种的应用基础研究。以小麦、甜菜、玉米及多种经济作物上的病毒为对象,就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病毒基因的功能、病毒载体的构建与应用、以及抗病毒转基因植物开展研究,取得了多项成果或得到初步应用。

冯固订阅系统将在资源更新时把订阅内容推送到您邮箱。

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教育经历: 1980.09 - 1984.09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学习 1994.09 - 1995.09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1995.09 - 1998.07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4-1991 新疆农科院原子能所,研究实习员,从事同位素示踪技术农业应用研究 1992-1995 新疆农科院核技术生物技术所,助理研究员,从事玉米、从事棉花高产营养生理和菌根与植物耐盐性研究 1996-1998 新疆农科院核技术生物技术所,副研究员,新疆土壤学会常务理事、 从事棉花、玉米高产施肥/棉花"保铃王" "农核1号" 棉花种衣剂研制与推广 1998-2000 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和西澳大利亚大学土壤与植物营养系,博士后,从事植物根际营养 2001-2002 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副教授, 从事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及其生态效应研究 2003- 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教授,从事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及其生态效应、植物适应极端干旱盐渍环境的生理生态机理、盐土农业 国际交流: 2000年3月-2000年11月 在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土壤与植物营养系做博士后研究 2002年1月-2002年3月 英国女王大学农业与食品学院访问学者 2002年8月-2002年9月 德国联邦农科院园艺作物植物保护研究所访问学者 2003年1月-2003年2月 英国女王大学农业与食品学院访问学者 2004年9月 德国联邦农科院园艺作物植物保护研究所访问学者 2007.11-2008.11 英国约克大学生物系生态与进化组Alastsair Fitter教授的实验室访问学者

卢新雄订阅系统将在资源更新时把订阅内容推送到您邮箱。

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主要从事植物种质资源安全保存理论与技术研究,对低温库贮存种质的生活力丧失规律、生理生化及遗传完整性变化有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并获得一些重要发现。主持创建了以种子生活力丧失规律、预警指标和计算机软件技术为基础的种质安全保存监测与更新技术系统,提高了库存种质安全保存与更新的早期预警能力和水平。现主持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科技资源平台、“948”等课题。参编著作3部,近5年发表论文20余篇,获奖成果2项。目前研究方向为植物种子衰老分子生物学。国家种质库实验室是我国植物种质资源保存研究中心,拥有国际一流的仪器设备,研究经费充足。

杜太生订阅系统将在资源更新时把订阅内容推送到您邮箱。

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杜太生,男,1975年6月生,山东东阿人,1997年6月入党,2001年7月参加工作,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农业部作物高效用水武威科学观测实验站常务副站长,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学术秘书。1998、2001和2006年分别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6年7月起任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并先后担任硕士和博士生导师,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首页 上一页 123... 下一页 尾页跳转

应用推荐
  • 学术趋势分析

    基于权威农业科技文献(论文、专利)、获奖科技成果数据,采用文献计量、统计、聚类等方法,分析学科发展态势、机构科研竞争力、国家科研状况等。该应用可自动生成分析报告,内容涵盖中外文期刊论文分析、国内专利分析、获奖科技成果分析等,报告提供下载与编辑。

  • 专家学术圈

    专家学术圈收录有重大科研创新成果和学术影响力的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专家,内容包括专家基本简介、教育背景、研究方向、所在机构、科研成果等多字段信息,打造农学界权威、专业专家库。专家详情页面关联展示已发表期刊论文、科技成果、农业专利等科研产出情况,并通过可视化分析展示专家科研成果分布情况、研究主题、机构或学者合作关系。提供农业学科分类、首字母搜索和模糊检索等快速导航功能,方便用户快速查找专家和科研成果信息。

  • 科技文献智能问答

    面向复杂自然语言问句的科技文献智能问答系统,识别和理解用户检索意图并提供答案,支持用户用自然语言表达关键词、作者、发文机构、出版年、基金项目、期刊、影响因子等与科技文献相关的问答需求。既可处理简单的仅针对特定实体类型、属性或关系的问题,如某学者发表的文章、某主题相关的论文,也可理解多个实体类型、属性或关系的复杂问题,查询某学者参与的某课题支持发表的论文,同时限定出版年份、收录级别以及主题。

  • 农知搜问

    人工智能技术已成为全球数字技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之一,生成式人工智能成为新一代生产力工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赋能千行百业数智化升级发展。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发展靠创新。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的突飞猛进,必将为现代农业建设注入新的动力,中国农业将进入数智化发展新阶段。 为加快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助力打造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启动“中国农业知识大模型”建设工程,携手同方知网共研联创我国首个知农、懂农、助农、兴农的农业通用大语言模型,逐步形成NLP、CV、多模态等基础模型能力,打造可融入农业生产、经营、科研、智库决策等各业务系统的农业专业知识增强大模型,赋能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 中国农业知识大模型,简称农知大模型,整合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海量的农业专业数据和科技文献等资源,以同方知网自主可控的华知大模型为底座,面向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生产、农技科普、农业决策等多领域应用场景,提供涵盖农业全产业链专业知识的智能化知识服务,高效服务于各级政府单位、地方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校、农业企业、农技人员等,提升农业智能知识服务能力,服务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助力打造农业新质生产力。 基于农知大模型农知搜问、农知伴读、农知推送、科研助手等智能化服务和工具,可以满足用户在农知增强检索及农技知识问答、农业数智分析、乡村振兴及智库服务等具体细分场景应用需求。 农知大模型——知农、懂农、助农、兴农,是中国农业迈向智能化、现代化的强大引擎。

  • 科技文献主题标引

    该工具利用权威的知识组织工具与深度学习等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相结合,通过深入分析文献内容和语义信息,可以快速提取文献的主题词,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献的主题和内容,也为科技文献的深度语义揭示、分析和组织利用等提供支撑。 核心功能包括:(1)对单篇文献进行标引分析。即,输入单篇文献的标题、摘要等信息,可以快速提取文献的主题词。(2)支持多篇文献的批量上传和标引分析。用户可以一次性将所有文献上传到这个工具中,一次性完成所有的标引分析工作。(3)支持导出多篇批量标引的结果,方便使用者将结果应用到其它系统和功能中。(4)在标引分析过程中,该工具也可以标引出文章的关键词、主题词以及它们所属的范畴。

搜索历史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