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条件:
筛选

共检索到12;

  • 时间
  • 相关性

已选文献:0

导出引用格式
孙雷心订阅系统将在资源更新时把订阅内容推送到您邮箱。

副编审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孙雷心,女,1963年8月出生,理学硕士,副编审。1985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气象系,获硕士学位。1989年参加工作,曾任《生物技术通报》常务副主编,现为《中国农业科学》编辑部副主任。   长期从事科技文献编译及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主要参与的学术期刊《中国农业科学》曾连续1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术期刊专项资助,并多次获奖。曾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公开发表可检索的编译综述及动态241篇、论文3篇。参与翻译FAO出版物多部,均由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其中负责《发展中国家的生物技术》和《农业药械》2部。《中国农业核心期刊概览》编委。第四届“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银牛奖”获得者(2010年)。

孙磊订阅系统将在资源更新时把订阅内容推送到您邮箱。

副研究员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环境资源研究所

孙磊,男,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玉米减灾保产技术研究、新型肥料研究

刘金华订阅系统将在资源更新时把订阅内容推送到您邮箱。

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刘金华,男,博士,博士生导师,预防兽医学系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山东省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泰山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89年于山东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1992年于北京农业大学获预防兽医硕士学位,1997年于中国农业大学获预防兽医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2年于日本北海道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系农业部全国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禽流感专家组副组长、卫生部人感染H7N9禽流感联防联控专家组成员、科技部禽流感科技攻关病原组专家组成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副理事长、家畜传染病学分会常务理事。

郭红超订阅系统将在资源更新时把订阅内容推送到您邮箱。

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系

1. 研究金属和有机小分子催化的环加成及环化反应,特别是基于1,3-偶极子的高效、高选择性环加成反应, 发展高效的选择性合成方法,并利用手性金属催化剂和手性有机小分子催化剂发展高效和高选择性的不对 称合成新方法,研究这些方法在杂环分子及复杂生物活性分子合成中的应用。 2. 合成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杂环化合物及天然产物,用于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的研 究,开展新农药创制工作。 3. 结合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利用小分子探针研究植物中重要蛋白质的结构和作用

李爱丽订阅系统将在资源更新时把订阅内容推送到您邮箱。

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李爱丽,四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8年9月至1992年7月在河北师范大学生物专业本科学习;1996年9月至1999年6月在河北农业大学植物生理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99年9月至2002年6月在河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1992年7月至1996年8月在河北省保定市二十四中从事生物教学工作;2002年7月至2005年3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曾应美国哈佛医学院Jen Sheen博士邀请,进行短期访问;2004年1月晋升为副研究员。2005年4月至今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工作,2014年1月晋升为研究员。研究方向:长期从事小麦功能基因组方面的研究。

李常保订阅系统将在资源更新时把订阅内容推送到您邮箱。

研究员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李常保,男,1972年生,中共党员,博士,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研究员。分别于1996年、1999年及2006年获山东农业大学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1999年7月-2010年3月在山东农业大学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2006年7月至2008年10月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0年3月至今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工作。中国农学学会成员、中国遗传学会会员、中国园艺学会番茄分会会员,入选《当代中国人才库》、《华夏英杰》、《中国人才辞典》、《中国国情报告?专家学者卷》等。 研究领域:番茄遗传育种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研究方向:1)番茄种质资源库构建;2)番茄功能基因及功能基因组学;3)番茄重要性状(基因)分子标记设计及应用;4)番茄分子育种技术;5)番茄种质创新及新品种选育。

高俊平订阅系统将在资源更新时把订阅内容推送到您邮箱。

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学历: 1978-09/1982-07: 山西农业大学园艺系,本科 1982-09/1985-07: 西北农业大学园艺系,硕士 1987-10/1991-09: Graduate School of Natural Sciences, Okayama University, Japan, 博士 职 历: 1985-08/1993-11: 西北农业大学园艺系,助教 1993-12/1997-11: 原北京农业大学观赏园艺系,副教授 1997-12/至今: 中国农业大学观赏园艺与园林系,教授 国际合作: 1999.11-2000.11,Plant Pathology Lab,Life Science Faculty,Bar-Ilan University,Israel,访问学者 2002.01-2002.11,Lab of Postharvest Agriculture,Faculty of Agriculture,Okayama University,Japan,特别研究员(日本学术振兴会邀请) 2007.06-2007.12,Genetics and Development of Horticultural Crops, Boyce Thompson Institute for Plant Research,Cornell University,USA,高级访问学者

计成订阅系统将在资源更新时把订阅内容推送到您邮箱。

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男,1956年4月生,动物营养博士,留德博士后,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二级),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突出贡献科学家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级精品教材《动物营养学》主编、农业部“神农计划”人选、北京市科技经济创新标兵”。曾任中国农业大学教代会副主席、动物科技学院工会主席、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系主任等职务。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省部级优秀科技图书奖1次。1976.09-1980.6 沈阳农业大学畜牧专业本科学习;1980.09-1983.06 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动物营养专业,获农学硕士学位;1985.09-1988.06 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动物营养专业,获农学博士学位;1992.07-1993.07 德国Hohenheim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博士后研修;1983.09-1985.08 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动物营养与饲料分析,助教;1988.07-1989.07 北京市饲料监察所,饲料检测与分析,助理研究员,副所长;1989.07-1992.12 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动物营养与饲料分析,讲师;1993.01-1998.12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营养与饲料安全,副教授 ;1999.01-至今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营养与饲料安全,教授

苏震订阅系统将在资源更新时把订阅内容推送到您邮箱。

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

苏震,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博士,入选2009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先后就职于美国TORREY MESA生物技术研究所、Activx生物医学公司和Syngenta生物技术公司,从事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研究,并负责基因芯片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和计算机分子模拟及生物信息数据挖掘的研究。2004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建立生物信息平台和功能基因组中心,并为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平台提供实验管理和数据分析支撑。在此基础上展开植物分子系统生物学的研究,开展大规模基因表达谱分析算法,基因表达调控网络构建,蛋白质功能预测与计算机生物活性分子高通量筛选等。主持和参与国家“973”、“863”等多项重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发表专业学术论文50余篇,获得专利17项,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王凤来订阅系统将在资源更新时把订阅内容推送到您邮箱。

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教育经历 1981-1985年,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获得本科学位。系主任,吴常信教授 1991-1994年,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获得硕士学位。硕士论文题目“中国实验小型猪磷需要研究”。导师,陈清明教授 2001-2004年,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哺乳母猪消化能与赖氨酸需要研究”。导师,李德发教授 工作经历 1985-1988年,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助教 1989-1998年,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讲师 1999-2008年,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 2008年至今,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首页 上一页 12 下一页 尾页跳转

应用推荐
  • 学术趋势分析

    基于权威农业科技文献(论文、专利)、获奖科技成果数据,采用文献计量、统计、聚类等方法,分析学科发展态势、机构科研竞争力、国家科研状况等。该应用可自动生成分析报告,内容涵盖中外文期刊论文分析、国内专利分析、获奖科技成果分析等,报告提供下载与编辑。

  • 专家学术圈

    专家学术圈收录有重大科研创新成果和学术影响力的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专家,内容包括专家基本简介、教育背景、研究方向、所在机构、科研成果等多字段信息,打造农学界权威、专业专家库。专家详情页面关联展示已发表期刊论文、科技成果、农业专利等科研产出情况,并通过可视化分析展示专家科研成果分布情况、研究主题、机构或学者合作关系。提供农业学科分类、首字母搜索和模糊检索等快速导航功能,方便用户快速查找专家和科研成果信息。

  • 科技文献智能问答

    面向复杂自然语言问句的科技文献智能问答系统,识别和理解用户检索意图并提供答案,支持用户用自然语言表达关键词、作者、发文机构、出版年、基金项目、期刊、影响因子等与科技文献相关的问答需求。既可处理简单的仅针对特定实体类型、属性或关系的问题,如某学者发表的文章、某主题相关的论文,也可理解多个实体类型、属性或关系的复杂问题,查询某学者参与的某课题支持发表的论文,同时限定出版年份、收录级别以及主题。

  • 农知搜问

    人工智能技术已成为全球数字技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之一,生成式人工智能成为新一代生产力工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赋能千行百业数智化升级发展。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发展靠创新。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的突飞猛进,必将为现代农业建设注入新的动力,中国农业将进入数智化发展新阶段。 为加快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助力打造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启动“中国农业知识大模型”建设工程,携手同方知网共研联创我国首个知农、懂农、助农、兴农的农业通用大语言模型,逐步形成NLP、CV、多模态等基础模型能力,打造可融入农业生产、经营、科研、智库决策等各业务系统的农业专业知识增强大模型,赋能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 中国农业知识大模型,简称农知大模型,整合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海量的农业专业数据和科技文献等资源,以同方知网自主可控的华知大模型为底座,面向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生产、农技科普、农业决策等多领域应用场景,提供涵盖农业全产业链专业知识的智能化知识服务,高效服务于各级政府单位、地方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校、农业企业、农技人员等,提升农业智能知识服务能力,服务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助力打造农业新质生产力。 基于农知大模型农知搜问、农知伴读、农知推送、科研助手等智能化服务和工具,可以满足用户在农知增强检索及农技知识问答、农业数智分析、乡村振兴及智库服务等具体细分场景应用需求。 农知大模型——知农、懂农、助农、兴农,是中国农业迈向智能化、现代化的强大引擎。

  • 科技文献主题标引

    该工具利用权威的知识组织工具与深度学习等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相结合,通过深入分析文献内容和语义信息,可以快速提取文献的主题词,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献的主题和内容,也为科技文献的深度语义揭示、分析和组织利用等提供支撑。 核心功能包括:(1)对单篇文献进行标引分析。即,输入单篇文献的标题、摘要等信息,可以快速提取文献的主题词。(2)支持多篇文献的批量上传和标引分析。用户可以一次性将所有文献上传到这个工具中,一次性完成所有的标引分析工作。(3)支持导出多篇批量标引的结果,方便使用者将结果应用到其它系统和功能中。(4)在标引分析过程中,该工具也可以标引出文章的关键词、主题词以及它们所属的范畴。

搜索历史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