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领域

金同铭研究员
中文期刊: 外文期刊: 科技成果: 农业专利: SCI: 北大核心: EI: CSSCI: CSCD:
- 详细介绍
- 科研成果
- 统计分析
- 合作关系
金同铭,江苏连云港人,1938年出生,研究员。1963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生理生化专业。 1963年~1986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农用抗生素的研究,为我国抗生菌肥料的研制、 作用机理的探索、工业化生产工艺的研究及大面积推广应用作出显著成绩,在二十余省市推广,使用面积近一千万亩,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先后获部和国家级成果奖。1986年以后来我院蔬菜研究中心工作,继而转入蔬菜营养与光谱技术的研究。1990年~1991年赴日本国家食品综合研究所进修,在国际知名学者河野博士的指导下,开展非破坏评价蔬果类营养品质的研究。
研究方向
非破坏评价蔬果类营养品质的研究
所在机构
名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邮编:100097 地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北京2443信箱)
主要成就
1991年回国后, 分别参加和主持过北京市重大科研项目、 重点项目及院重点项目多项 。如:在 “蔬菜种质资源改良实验室” 项目中, 主持蔬菜种质资源营养品质评价课题的研究,该课题重点针对与人体健康有密切关系的维生素C、胡萝卜素、维生素E、膳食纤维和矿质元素等进行深入的探讨。先后对十字花科、 葫芦科、百合科等600余份栽培及野生资源材料进行筛选, 积累了2000多个光谱图资料, 发现一批很有价值的蔬菜新资源.。如西班牙南瓜、白花桔梗、决明、刺老芽、 沙棘等。在 “储藏大白菜综合技术开发研究” 项目中, 主持 “大白菜营养品质评价” 和 “硝酸盐、亚硝酸盐积累规律” 两个课题的研究. 系统评价了大白菜的营养价值, 阐明了某些营养成分在植株体内的分布规律, 制定了食用品质的量化评价方法, 提出了北京地区大白菜的营养标准(共24项指标), 并系统研究了大白菜从品种、储藏到加工过程中硝酸盐、亚硝酸盐积累变化规律。这批研究结果是当时有关大白菜营养品质评价方面最全面最系统的研究成果并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在主持“用NIR光谱法非破坏评价果蔬营养的研究”中, 针对当时国际上该领域的发展动向, 通过对原NIR光谱仪的改造, 在国内最先把光导纤维技术应用于蔬果领域的研究中来, 并在大白菜上取得突破,国内同行专家的评价是“------这项研究开创了国内的先例, 填补了空白, 使我国近红外光谱分析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并于1994年应邀在第六届国际光谱学会议上宣读两篇论文, 其中有一篇论文被认定为国际上光谱学应用新领域的第一篇报道, 并与美、英、德、加拿大等共5篇一起被列为当时国际上最新进展的五篇之一。通过对叶菜类和不规范形果菜类,如黄瓜、西红柿、南瓜、苦瓜等的非破坏评价研究中, 总结出一套适合于蔬菜类研究的新的实验技术和研究手段, 即 “同步叠加分析” 和 “多光谱复合”技术。国内同行对此给予充分肯定和较高的评价。专家们在鉴定该项成果时这样写道:“这项研究的创新之处是首次提出 ‘同步叠加分析’方法和 ‘多光谱复合’ 概念, 为果蔬类营养成分的快速检测建立了一个通用的原则, 为更广泛的应用提出了理论依据, 不仅居国内领先地位,而且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运用这些实验技术和研究手段, 在短短几年里, 共研制出近四十个分析测试软件, 这些软件包括大白菜、油菜、黄瓜、南瓜、西红柿、苹果、草霉等10种果蔬作物, 分析项目有粗蛋白、膳食纤维、糖、酸、维生素等十几项营养指标, 并已广泛应用于果蔬类育种、资源评价及营养品质分析等方面。和常规技术相比, 提高效率上百倍, 充分显示出它的快速、简便、非破坏、准确和多项指标同时分析的优点。为“八五”公关及其它课题分析样品6千余份, 提供几万个数据。 该成果已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 从事科研工作三十多年来, 先后获国家及部市级奖励多项,是我国最早开展非破坏评价果蔬营养品质的专家, 著有 “5406抗生菌的生产与应用”, “农家肥料知识” 等书, 参与合作编著书籍多部, 已发表论文90多篇, 其中在国外学术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近20篇。
教育背景
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生理生化专业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科技成果
-
农业专利
共0条记录,权限内显示0条;
载入中,请稍后...
成果数量
相关机构
期刊分布统计
收录级别统计
与肖国志合作成果共30条记录,权限内显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