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家学术圈 > 专家详情页

研究领域

赵团结教授

简介:1992年安徽农学院农学专业本科毕业,1995年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并留校工作,2006年获农学博士学位。 从事作物遗传育种和生物统计学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大豆遗传资源研究与利用、种质基因组学。先后主持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转基因专项等课题(含子课题)共10项。主要研究进展包括:通过代表性样本揭示中外不同地理生态类型大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特点,发掘一批优异基因资源,并创新产量、品质等性状的突变体、近等基因系等遗传材料百余份,培育重组自交系群体6个;揭示大豆产量、抗倒伏性、株型(株高、曲茎矮秆、短叶柄、叶形态等)、豆腐和豆乳得率、耐涝、雄性不育及其恢复等性状的遗传规律,发现控制叶柄长短的新基因lps2被权威专著收录;通过连锁作图和关联分析对10多个性状进行基因定位,检测到一批产量、品质、抗性性状QTL,获得连锁的分子标记用于分子育种。

中文期刊: 外文期刊: 科技成果: 农业专利: SCI: 北大核心: EI: CSSCI: CSCD:

  • 详细介绍
  • 科研成果
  • 统计分析
  • 合作关系

1992年安徽农学院农学专业本科毕业,1995年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并留校工作,2006年获农学博士学位。 从事作物遗传育种和生物统计学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大豆遗传资源研究与利用、种质基因组学。先后主持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转基因专项等课题(含子课题)共10项。主要研究进展包括:通过代表性样本揭示中外不同地理生态类型大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特点,发掘一批优异基因资源,并创新产量、品质等性状的突变体、近等基因系等遗传材料百余份,培育重组自交系群体6个;揭示大豆产量、抗倒伏性、株型(株高、曲茎矮秆、短叶柄、叶形态等)、豆腐和豆乳得率、耐涝、雄性不育及其恢复等性状的遗传规律,发现控制叶柄长短的新基因lps2被权威专著收录;通过连锁作图和关联分析对10多个性状进行基因定位,检测到一批产量、品质、抗性性状QTL,获得连锁的分子标记用于分子育种。

研究方向

作物遗传育种、植物遗传资源研究与利用

所在机构

名称: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遗传育种系 邮编:210095 地址:南京市玄武区卫岗一号

主要成就

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SCI收录16篇),参编专著和教材各1本。主持育成大豆新品种南农34,参加育成南农28(排名第3)、南农99-10(排名第2)等新品种,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1项。参加成果“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的系谱分析与种质基础”(排名第3)、“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南农88-31的选育和南方超高产纪录的创造”(排名第7)分获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大豆优良亲本南农493-1和南农1138-2的育种利用价值”(排名第7)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教育背景

南京农业大学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科技成果

  • 农业专利

筛选
已选条件:

0条记录,权限内显示0条;

    载入中,请稍后...

成果数量

相关机构

期刊分布统计

收录级别统计

肖国志合作成果30条记录,权限内显示0条;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