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家学术圈 > 专家详情页

研究领域

杨培岭教授

简介:杨培岭,男,1958年11月生,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1981年12月入党,1975年6月参加工作,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在内蒙古农业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90和1993年在北京农业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93年10月至1995年10月在北京农业工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6年6月至1997年6月在以色列农业研究组织Volcani中心做访问学者。1995年起在中国农业大学任教,1996年至1999年任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副书记,1999年至2006年任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2005起任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书记。

中文期刊: 外文期刊: 科技成果: 农业专利: SCI: 北大核心: EI: CSSCI: CSCD:

  • 详细介绍
  • 科研成果
  • 统计分析
  • 合作关系

杨培岭,男,1958年11月生,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1981年12月入党,1975年6月参加工作,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在内蒙古农业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90和1993年在北京农业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93年10月至1995年10月在北京农业工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6年6月至1997年6月在以色列农业研究组织Volcani中心做访问学者。1995年起在中国农业大学任教,1996年至1999年任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副书记,1999年至2006年任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2005起任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书记。

研究方向

灌排理论与新技术;生态型灌区建设;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水利工程规划设计

所在机构

名称: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邮编:100083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17号

主要成就

◆科研项目:   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北京市科委重大科技项目、科技部成果转化项目、河北省科委项目等30余项。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黄土坡地土壤养分随地表径流流失动力机制与模拟模型”(项目批准号:51239009),2013~2017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脱硫废弃物改良碱化土壤机理及其过程的模拟研究” (编号:40971130)2010-2012   (3)科技部成果转化项目 “可资源化烟气脱硫副产物改良碱化土壤技术中试与示范” (编号:2010GB23600664)2010-2012   (4)北京市科委重大专项“永定河生态构建与修复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课题二(编号:D090409004009004)“再生水作为永定河生态用水的可行性及其环境影响研究”2010~2012   (5)国家“863”项目“再生水作物安全利用技术”子课题“再生水灌溉对土壤盐碱性影响的试验研究”(编号:2006AA100205-1)2006-2010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0779068)“再生水滴灌条件下灌水器堵塞诱发机理及可控模式研究”2008-2010   (7)北京市公益项目(编号:Z08040602990807)“生态园林乡镇节水关键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2008-2010   (8)水利部公益性项目(编号:200701025)“生态灌区建设的应用技术与模式研究”2007-2010 ◆论著及成果:   主编并出版《土壤与水资源学基础》、《水资源经济概论》、《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deling, Simulation and Optimization》、《现代工程项目管理学》、《农业化控节水技术原理及应用》等中英文著作、教材、论文集等13部、参编4部;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在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Irrigation Science》、《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科学通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60余篇。   近5年发表的主要论文:   [1] Xue Y D., Yang P L., Ren S M., Su Y P., Niu Y T.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en factors of nitrous oxide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soil irrigated with treated wastewater.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2, 8 (11): 1354-1364.   [2] Luo H., Yang P L., Li Y K., Xu F P. An intelligent controlling system for greenhouse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Sensor Letters. 2012, 10(1/2): 514-522.   [3] Liao R K., Yang P L., Ren S M., Yi H., Wang L., Shang F Z. Effects of typical chemical agents on preventing pollution and controlling drought in a cherry orchard.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2, 550-553: 1340-1344.   [4] Liao R K., Yang P L., Ren S M., Yi H., Zhou B., Zhou Z. Effects of typical chemical agents on prevention of non-point-source (NPS) pollution in a sloping orchard.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2, 550-553: 1168-1172.   [5] Li Y K., Yang P L., Liu H L., Xu T W., Liu. H S. Pressure losses mechanism analyzed with pipe turbulence theory and friction coefficient prediction in labyrinth path of drip irrigation emitter.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System. 2011, 60(2): 179-186.   [6] Du J., Yang P L., Li Y K., Ren S M., Li X Y., Xue Y D., Wang L Y., Zhao W. An Analysis on the inter-annual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the water depth and salinity in Hetao irrigation district Inner Mongolia, China. Computer and Computing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IV. 2011, 344: 155-177.   [7] Du J., Ren S M., Yang P L., Li X Y., Du J. Study on the law of the soil water infiltration with two-point-source. MIEI2010.Lecture Note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1, 1-2: 44-49.   [8] Han Y G.., Yang P L., Luo Y P., Ren S M., Zhang L X., Xu, L. Porosity change model for watered super absorbent polymer-treated soil.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010, 61(6): 1197-1205.   [9] Yan D., Yang P., Rowan M., Ren S.; Pitts D. Biofilm accumulation and structure in the flow path of drip emitters using reclaimed wastewater. Transactions of the ASABE. 2010, 53(3): 751-758.   [10] Li X Y., Yang P L., Ren S M., Ren L, Li P F., Du J. The modelling of canopy conductance of potted cherry trees based on artificial neutral network. 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 2010, 51:1368-1374.   [11] Li X Y., Yang P L., Ren S M., Li Y K., Xu T W., Ren L. An improved canopy transpiration model and parameter uncertainty analysis by Bayesian approach. 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 2010, 51: 1363-1367.   [12] Li X Y., Yang P L., Ren S M., Li Y K., Liu H L., Du J., Li P F., Wang C Y., Ren L. Modeling cherry orchard evapotranspiration based on an improved dual-source model.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10, 98: 12-18.   [13] Yan D Z., Bai Z H., Mike R, Gu L K., Ren S M., Yang P L*. Biofilm structure and its influence on clogging in drip irrigation emitters distributing reclaimed wastewater.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9, 21(6): 834-841.   [14] Li Y K., Xu T W., Ouyang Z Y., Lin X C., Liu H L., Yang P L*. Micro-morphology of macromolecular superabsorbent polymer and its fractal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09, 113: 3510-3519.   [15] Li Y K., Yang P L., Xu T W., Liu H L., Liu H S., Xu F P. Hydraulic property and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labyrinth flow paths of drip irrigation emitter under micro-pressure. Transaction of ASABE. 2009, 52(4): 1129-1138.   [16] Li Y K., Yang P L., Xu T W., Ren S M., Lin X C., Xu F P. CFD and digital particle tracking to assess flow characteristics in the labyrinth flow path of a drip irrigation emitter. Irrigation Science. 2008, 26(5): 427-438.   [17] Yan M J., Yang P L. A backward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for predicting daily transpiration of poplar. New Zealand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07, 50 (5): 789-796.   [18] Guan X., Yang P., Ren S., Li Y. Multifractal analysis of soil structure under long-term wastewater irrigation based on digital image technology. New Zealand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07, 50(5): 789–796.   [19] Yan D., Yang P., Ren S., Li Y., Xu T. Numerical study on flow property in dentate path of drip emitters. New Zealand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07, 50(5): 705–712. ◆人才培养:   指导毕业博士21名(已毕业13名)、硕士生39名(已毕业32人),共开设本科生课程6门、研究生课程4门。先后为本科生主讲《水利工程项目管理》、《水利工程概预算》、《灌排工程学》、《环境科学概论》、《灌排工程学课程设计》等课程,为硕士生和博士生主讲《土壤物理与作物学基础》、《植物水分关系》、《农业水土工程研究进展》、《农业水土工程专论》等课程。 ◆学术荣誉:   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河北省科委项目等30余项。   2010年主持的“农业化学节水调控关键技术与系列新产品产业化开发及应用”项目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参加的“都市型现代农业高效用水原理与集成技术研究”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3名),另外,还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先后主持北京市和中国农业大学等教学改革项目6项,其中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   主编教材5部,其中2010年主编的《现代工程项目管理》、2007年主编的《土壤与水资源学基础》和2005年主编的《现代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理论与实务》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2008年主编的《水利工程概预算》被评为全国农业院校优秀教材。2007年获北京市教学名师称号和国务院政府津贴,曾获得中国农业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中国农业大学杰出教师,中国农业大学十大魅力教师等荣誉。

教育背景

北京农业大学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科技成果

  • 农业专利

筛选
已选条件:

0条记录,权限内显示0条;

    载入中,请稍后...

成果数量

相关机构

期刊分布统计

收录级别统计

肖国志合作成果30条记录,权限内显示0条;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