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家学术圈 > 专家详情页

研究领域

宁君研究员

简介:宁君,1966年9月出生于内蒙古,男,博士,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一级岗位人员(2005年5月始)。1988年获南开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学士学位。1991年获南开大学高分子研究所高分子化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有机化学博士学位。1998年7月-2005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工作,先后任副研究员,硕导(1998年10月),创新项目研究员,博导(2001年10月);研究员(2004年1月)。2004年3月-2005年3月在College of Pharmacy,University of Kentucky作高级访问学者。长期进行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曾从事过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和功能材料,寡糖合成化学,纳米药物等方面的研究,在诸多学科领域均取得过多项创新性研究结果。 2005年以来主要从事农业害虫化学生态学和农药学方面的研究。首次对绿盲蝽和中黑盲蝽的性信息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鉴定,并明确了吸引雄性害虫的最佳成分比例;在世界上首次发现绿盲蝽存在反性信息素(丁酸己酯),证明其作为迷向剂来阻断绿盲蝽交配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已申请两项发明专利,论文即将发表相关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这些具有原创性的研究结果具有潜在的重大应用价值。首次提出利用簇合效应(cluster effect)原理创制新农药的研究方法,已在农药靶标酶的分子水平上发现簇合分子活性比其母体分子大几百倍至几百万倍。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J. Agric Food Chem,J. Pestic. Sci.和 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上,这一理论很有可能成新农药创制的一种重要方法。

中文期刊: 外文期刊: 科技成果: 农业专利: SCI: 北大核心: EI: CSSCI: CSCD:

  • 详细介绍
  • 科研成果
  • 统计分析
  • 合作关系

宁君,1966年9月出生于内蒙古,男,博士,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一级岗位人员(2005年5月始)。1988年获南开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学士学位。1991年获南开大学高分子研究所高分子化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有机化学博士学位。1998年7月-2005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工作,先后任副研究员,硕导(1998年10月),创新项目研究员,博导(2001年10月);研究员(2004年1月)。2004年3月-2005年3月在College of Pharmacy,University of Kentucky作高级访问学者。长期进行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曾从事过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和功能材料,寡糖合成化学,纳米药物等方面的研究,在诸多学科领域均取得过多项创新性研究结果。 2005年以来主要从事农业害虫化学生态学和农药学方面的研究。首次对绿盲蝽和中黑盲蝽的性信息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鉴定,并明确了吸引雄性害虫的最佳成分比例;在世界上首次发现绿盲蝽存在反性信息素(丁酸己酯),证明其作为迷向剂来阻断绿盲蝽交配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已申请两项发明专利,论文即将发表相关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这些具有原创性的研究结果具有潜在的重大应用价值。首次提出利用簇合效应(cluster effect)原理创制新农药的研究方法,已在农药靶标酶的分子水平上发现簇合分子活性比其母体分子大几百倍至几百万倍。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J. Agric Food Chem,J. Pestic. Sci.和 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上,这一理论很有可能成新农药创制的一种重要方法。

研究方向

农药化学与天然产物

所在机构

名称: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邮编:100193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主要成就

以责任作者发表SCI论文六十余篇,其中一篇曾获得国际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Most Cited Paper 2003-2006 Award。申请发明专利二十余项,已获授权专利八项。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1998)和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2001)获得者。2002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主要学术成就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在农业害虫信息素的鉴定及其在害虫监测防控中的应用研究方面,已对棉花害虫绿盲蝽、三点盲蝽、中黑盲蝽和苜蓿盲蝽的性信息素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首次筛选出具有很高田间诱捕活性的四种盲蝽性诱剂,该技术与北京中捷四方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开发,已成功实现工厂规模化生产与销售,使之成为全球首个商品化的盲蝽蟓类性诱剂产品(绿盲蝽性引诱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ZL201010271062.8;一种盲蝽诱捕器-实用新型.ZL 201320123117.X.)。发现绿盲蝽反性信息素丁酸己酯可以有效降低害虫交配。基本明确性信息素释放规律与调控机制。在全国多地进行了绿盲蝽田间示范试验。2)设计合成了葡聚六糖及其十二烷基甙,葡聚七糖及其十二烷基甙和水杨酸甙,葡聚六糖的二聚体,葡聚九糖,十二糖,十四糖等活性寡糖的合成。对这些人工合成葡聚寡糖及其衍生物的生物活性进行了测定,比较了其结构与活性的关系,发现这些葡聚寡糖及其衍生物均能激发大豆子叶植保素的积累,均有较高的活性,其中以水杨酸葡聚七糖活性最高。完成了葡聚六糖及其衍生物对蔬菜抗病作用机理的研究。以海带多糖为原料降解得到海带寡糖,具有较好的诱导植物抗病效果和很好的开发前景。3)基于昆虫AChE结构特征,利用簇合效应原理开展新活性分子设计与合成研究,已在离体水平上发现活性比其母体结构大数百万倍的化合物分子。 已培养博士后3名,博士研究生8名、硕士研究生14名,毕业学生基本都出国深造,进入科研院所及高校,大型国企或高新技术企业。

教育背景

1988年获南开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学士学位。1991年获南开大学高分子研究所高分子化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有机化学博士学位。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科技成果

  • 农业专利

筛选
已选条件:

0条记录,权限内显示0条;

    载入中,请稍后...

成果数量

相关机构

期刊分布统计

收录级别统计

肖国志合作成果30条记录,权限内显示0条;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