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家学术圈 > 专家详情页

研究领域

王照兰研究员

简介:1964年生,博士,出站博士后,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86年草原专业大学本科毕业,1986-1991年,从事草原专业教学工作,1994年获牧草遗传资源及育种研究方向硕士学位。同年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2011年国家公派赴加拿大圭尔夫大学参加有关国际合作与交流等英语培训。现为国家牧草种质资源专业委员会理事,国家牧草育种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内蒙古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先后主持或承担农业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大技术研究专项“重点抗旱、耐寒野生豆科牧草引种驯化和新品种培育”、国家973“草地与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重建机理及优化生态-生产范式”、科技部863“ 抗旱、高产苜蓿新品种培育”、中澳国际合作“逆境条件下苜蓿不同种质材料的适应性评价”、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专项“中国重点牧草资源搜集保存及数据库信息网络”、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牧草植物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等科研项目4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8部。获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明专利1项,省部级奖励1项,国家级奖励1项,国家牧草新品种和省级牧草新品种各1个。撰写牧草种质资源数据标准和技术规程3个。培养硕士研究生8人,合作培养博士1人。重点进行了牧草种质资源的考察收集、引种驯化和农艺性状、抗性、遗传特性等鉴定研究,采用常规育种和新技术育种方法,结合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染色体分析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技术培育牧草新品种。对培育出的优良品系、品种开展了系统的品比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以及良种繁育和示范推广。“十二五”期间,重点承担国家科技支撑牧草育种课题和国际合作课题的研究任务。

中文期刊: 外文期刊: 科技成果: 农业专利: SCI: 北大核心: EI: CSSCI: CSCD:

  • 详细介绍
  • 科研成果
  • 统计分析
  • 合作关系

1964年生,博士,出站博士后,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86年草原专业大学本科毕业,1986-1991年,从事草原专业教学工作,1994年获牧草遗传资源及育种研究方向硕士学位。同年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2011年国家公派赴加拿大圭尔夫大学参加有关国际合作与交流等英语培训。现为国家牧草种质资源专业委员会理事,国家牧草育种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内蒙古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先后主持或承担农业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大技术研究专项“重点抗旱、耐寒野生豆科牧草引种驯化和新品种培育”、国家973“草地与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重建机理及优化生态-生产范式”、科技部863“ 抗旱、高产苜蓿新品种培育”、中澳国际合作“逆境条件下苜蓿不同种质材料的适应性评价”、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专项“中国重点牧草资源搜集保存及数据库信息网络”、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牧草植物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等科研项目4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8部。获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明专利1项,省部级奖励1项,国家级奖励1项,国家牧草新品种和省级牧草新品种各1个。撰写牧草种质资源数据标准和技术规程3个。培养硕士研究生8人,合作培养博士1人。重点进行了牧草种质资源的考察收集、引种驯化和农艺性状、抗性、遗传特性等鉴定研究,采用常规育种和新技术育种方法,结合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染色体分析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技术培育牧草新品种。对培育出的优良品系、品种开展了系统的品比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以及良种繁育和示范推广。“十二五”期间,重点承担国家科技支撑牧草育种课题和国际合作课题的研究任务。

研究方向

牧草繁育方法与技术

所在机构

名称: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 邮编:010010 地址: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乌兰察布东街120号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

主要成就

先后主持或承担农业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大技术研究专项“重点抗旱、耐寒野生豆科牧草引种驯化和新品种培育”、国家973“草地与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重建机理及优化生态-生产范式”、科技部863“ 抗旱、高产苜蓿新品种培育”、中澳国际合作“逆境条件下苜蓿不同种质材料的适应性评价”、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专项“中国重点牧草资源搜集保存及数据库信息网络”、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牧草植物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等科研项目4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8部。获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明专利1项,省部级奖励1项,国家级奖励1项,国家牧草新品种和省级牧草新品种各1个。撰写牧草种质资源数据标准和技术规程3个。培养硕士研究生8人,合作培养博士1人。重点进行了牧草种质资源的考察收集、引种驯化和农艺性状、抗性、遗传特性等鉴定研究,采用常规育种和新技术育种方法,结合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染色体分析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技术培育牧草新品种。对培育出的优良品系、品种开展了系统的品比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以及良种繁育和示范推广。“十二五”期间,重点承担国家科技支撑牧草育种课题和国际合作课题的研究任务。

教育背景

1986年草原专业大学本科毕业;1994年获牧草遗传资源及育种研究方向硕士学位;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2011年国家公派赴加拿大圭尔夫大学参加有关国际合作与交流等英语培训。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科技成果

  • 农业专利

筛选
已选条件:

0条记录,权限内显示0条;

    载入中,请稍后...

成果数量

相关机构

期刊分布统计

收录级别统计

肖国志合作成果30条记录,权限内显示0条;

意 见 箱

匿名:登录

个人用户登录

找回密码

第三方账号登录

忘记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

必须为有效邮箱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6~16位数字与字母组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信息补充